汪澤洪
摘 要 高校概論課是體現國家意識形態、黨的基本理論,是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的課程,備受黨、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因此,高校概論課具有政策優勢、教材優勢、主體優勢、協同優勢。但能否充分發揮高校概論教學優勢,還得看我們的概論課教師是否具有淵博的知識、良好的口才、批判的勇氣及問題意識。
關鍵詞 高校 概論課 教學優勢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43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Course in Universities
WANG Zehong
(Yangjiang Polytechnic, Yangjiang, Guangdong 529566)
Abstract College introduction course is the embodiment of national ideology,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arty,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pride, the curriculum, the party, the state and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course has the advantage of policy, the advantage of teaching material, the advantages of the main body, the synergy. But whether we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we must see whether we have the profound knowledge, good eloquence, critical courage and problem awareness.
Key words college; introduction course; teaching advantages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是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教改方案”設立的,是我國本專科學校的一門必修課。課程開設以來,課程名稱變動了多次,教材修訂了多次,概論課老師幾乎每年都面臨更改教材、調整內容的挑戰。即使這樣概論課在實際教學中仍產生了良好的反應,取得了明顯成效。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高校概論課存在教學優勢,那么高校概論課到底具有哪些優勢,怎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 高校概論課教學優勢存在的必然性
1.1 國家重視
概論課是一門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理解與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最重要的課程。概論課是幫助大學生豎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讓學生產生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的一門課程。共同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思想、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特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而大學生代表國家的希望與民族的前途。因此,國家必須重視概論課的教學。
1.2 社會需求
21世紀,人類經歷了科技的突飛猛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可在人們瘋狂地追求物質生活的時候,忽視了精神生活的滿足,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誠信缺失、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貪污腐敗……從黨員到群眾,從高層到低層,從政府機關到各行各業,這已嚴重阻礙社會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亞里士多德說:“高尚的靈魂一定比我們最富饒的財富或軀體更為可貴”。教育學家陶行知說:“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愈大”。所以,一個物欲橫流,曾一度片面追求與張揚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的社會,不得不開始關注人的人文素質、道德素養。
1.3 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認為:“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全面發展包括物質與精神的、身與心的、德與智的發展。教育思想家洛克說:“我認為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性,我認為他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今天人們生活富裕了,可不滿足,開始尋找刺激,吸毒、嫖娼,究其原因是人們精神空虛,信仰缺失,道德敗壞,人們在不斷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在貧窮的時候追求的是繁榮,而繁榮時候追求的是文明。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際上就是文明的復興,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掘人的內在潛能,規范言行、提高覺悟、完善人格等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的需要。
2 高校概論課教學優勢
由于人的素質在個人生活、社會的發展及國際競爭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全社會都在關注人的素質教育,高校概論課又是提高人的思想素質重要課堂,于是高校概論課教學優勢必然存在。
2.1 政策優勢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頒布了一系列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文件,如1980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1987年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1993年的《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2004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2008年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
概論課是根據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設立的,是我國高等本專科學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隨著各項文件的頒布,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藝術,高校概論課老師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概論課及其任課老師也得到了從未有過的認同感、責任感及優越感。
2.2 教材優勢
首先、教材具有政治權威。概論課教材是以政治、組織權威為保障前提的,是緊緊圍繞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為核心的。概論課教材的編寫工作是被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成立了由全國相關權威專家組成的概論課教材編寫課題組,從而確保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教材中的主導地位。
其次、教材具有科學性。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由全國相關的學術權威專家共同完成,以嚴謹的語言,致密的邏輯來向學生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精神與具體內涵。教材從2008年出版以來,已進行過多次修訂,及時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豐富和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吸收了教學一線廣大師生的意見與建議,增強了教材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2.3 主體優勢
當代高校學生個性張揚,時尚前衛,思維敏捷。在這個信息多元、資訊發達的社會,他們有思想、有膽識,特別是對一些社會現實問題,他們想知道原因,如貧富差距的問題、教育不公的問題、社會腐敗的問題、信任危機的問題等。在概論課上,很多學生就是帶著問題來上課的,當上課內容涉及到這些問題時,他們會主動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許他們的想法比較偏激,言辭比較激烈,但這正是我們上好概論課的優勢所在,概論課就是要解決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困惑。概論課老師要利用主體的問題意識,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輕松解決困擾學生的難題。
2.4 協同優勢
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現滑坡現象,如信任危機、信仰缺失、人情冷漠……面對這些現象怎么辦?筆者認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治療當今社會疾病的一劑良藥。而概論課承擔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任。概論課教學是在國家重視德育、社會關注德育、個人需要德育的背景下,站在國家、社會、個人及教育共贏的高度,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因此,概論課教學的協同優勢得到了體現,道德教育的成本就會降低,教育效果就會提高。
3 發揮高校概論課教學優勢的對策
實踐證明,概論課具有教學優勢并不代表就一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為這只是概論課具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真正的內在的、根本的因素還在于高校概論課的老師,他們有沒有認識到這一優勢,并能不能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所以,要更好地發揮概論課的教學優勢,對高校概論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需要有亞里士多德的博學
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變化最大且最頻繁的一門課程,課程名稱在變,內容在變,教材也在不斷修訂。概論課內容涉及面廣,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黨建等內容,加上內容抽象,概論課老師能否適應教材的變化,并將教材內容通過加工、轉化成學生易接受能理解的知識,關鍵在于老師能否有廣博的學科知識。
3.2 需要有百家講壇大師的口才
概論課內容比較抽象,政治性比較強,這就對概論課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場的感染力、對內容的感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有百家講壇大師們的口才,抽象的理論也能具體化、故事化,情景化,概論課就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可是口才是訓練得來的,百家講壇上大師們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那不僅是口才的展示,更是知識與智慧的體現。
3.3 需要有哲學家批判的勇氣
概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改變概論課教學方法,是改變概論課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如果老師不主張批判的精神,還是以自我為中心,采用“滿堂灌”的方法,強調理論,缺少應用,強調紀律,缺少互動,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社會發展了,教材、教育目標、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及教育對象都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必須做相應的變化。可變化需要智慧與勇氣,需要創新精神與批判精神,這是對概論課老師自身勇氣的一大挑戰。因為新的內容與方法需要新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心態。
3.4 需要有孩子的問題意識
“我們必須深刻地意識到,教師教得越多,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機會就越少。”美國教育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之后還能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哲學家波普爾指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社會現實問題,教材理論問題等無不對教師的“問題意識”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具有解決學生各種問題的能力,還要具有自覺認識問題的意識,要不斷地發展問題、挖掘問題,而后研究解決問題。問題是促使我們不斷思考的動力,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真正具備問題意識,才有可能滿足學生需求。
參考文獻
[1] 聶曉.探索問題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4):25-27.
[2] 左曉梅.關于問題教學的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4(7):41-42.
[3] 袁芳.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勢探析[D].蘇州大學,2011.
[4] 孫慶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優勢轉向教學優勢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