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彩云
那一年,我中途接手了一個班,第一課上的是《草原》。這是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語言簡潔,感情真摯,意蘊深刻。我先為孩子們進行示范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我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忘情地讀著,希望用自己的聲音和情感去感染同學們,讓大家走進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嗅聞那青草的芳香,呼吸那甘甜的空氣,諦聽那嗒嗒的馬蹄聲……
教室里鴉雀無聲,但我卻感覺有點不對勁兒,孩子們并不像我想的那般著迷與陶醉。他們中有的相互使著眼色,有的驚訝地望著我,也有的向我投來驚喜的目光。當我把從文中領會到的情感用目光傳遞出來、與這些眼神交匯的時候,這些眼睛便趕緊低垂下來,一副極不好意思的樣子。原來孩子們關注的不是課文,而是我!好像他們從來沒聽過老師這么朗讀課文似的。
讀畢,我又請了幾個同學來讀,卻都是平鋪直敘、毫無感情可言,就連班上朗讀最好的一個同學也沒有流露出對文字的喜愛之情。
課后,我又試著讓全班齊讀,但孩子們的表現讓我有些失望。讓他們這么一讀,草原的生機蕩然無存,蒙古族人民的熱情不見了,夕陽下那依依不舍的離情也消失了。
周末我布置了寫周記、讀課外書寫讀書筆記的作業。孩子們發愁了,紛紛說,“老師,我們愿意讀課外書,但能不能不寫周記?我們不知道寫什么。”“您就布置抄寫生字、抄書什么的吧,做練習冊也行!”
孩子們的話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說實話,這群孩子還是挺聽話的,上課時很安靜,極少有交頭接耳的,尤其是做筆記,是我見過的學生中最自覺的,名列前茅的期末考試成績也一直讓任課教師引以為豪。然而,我眼前卻不禁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早讀課,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多音字、反義詞練習布置給學生,孩子們老老實實地埋頭苦抄;本應活躍的課堂,卻如一潭死水。
我陷入了深思:我們究竟應該給孩子們提供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嗎?這當然是教育的職責所在。但是,語文課堂不應該僅僅是讓學生帶上耳朵來聽課,奉獻雙手記筆記,老老實實去做題的。語文課堂還應該有美好的情趣,有感情的溫度,有思想的深度,有自由的廣度,有激烈的討論,有生動的演繹……
針對這種狀況,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朗讀的自信。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從基礎抓起。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朗讀鍛煉的機會,語文課上,我采用“開火車”的方法接力朗讀。可是孩子們不是聲音小得像嚶嚶嗡嗡的蚊子,就是扭扭捏捏放不開,又或者是語不成句,結結巴巴,句讀不分。面對這些沒有接受過朗讀熏陶和訓練的學生們,我深感,要想取得良好的朗讀效果,光靠我一個人的示范是不夠的,我需要培養一批熱愛朗讀、敢于朗讀、享受朗讀的學生去影響、帶動大家。于是,“鯰魚計劃”便啟動了。每次課前,我都會叫幾個孩子到我的辦公室去,單獨對他們進行朗讀指導。因為有備而讀,這些孩子變得自信滿滿。“火車”一開到他們那里時,聲音是那么響亮,語句是那樣流暢,與以往相比,簡直判若兩人。“鯰魚計劃”很快獲得了成功,這些“小鯰魚”攪動了大家的神經,激活了大家的熱情,大家紛紛效仿。每天課前,孩子們都勤加練習,朗讀時落落大方、聲情并茂。漸漸地,朗讀蔚然成風,瑯瑯的書聲成了課堂上一抹亮麗的色彩。
第二件事,點燃思維的火種。
死記硬背,也許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但是不經思考的記憶,遺忘速度也非常快。課堂上,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反正老師最后會給出正確答案,自己只要記下來、背下來就行了,不用動腦子照樣可以拿高分。可是長此以往,他們的思維就會像困在籠中的小鳥,漸漸失去飛行的意識與能力。因此,我要想辦法幫助學生擺脫依賴情緒,改掉墨守成規的習慣,讓自由的天性、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得到保護和發展。
課堂上,我和孩子們玩起了“頭腦風暴”的游戲,并采取“延遲評價”的課堂機制。我常常會設計一至兩個開放性問題,然后讓學生大膽猜測、聯想、遷移。我告訴他們,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自己努力思考的結果,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最好的答案。當課堂形成接納、支持、包容的氛圍后,學生的發言變得踴躍起來。當一些學生有了答案后,我不會立刻讓他們回答,而是等舉手的學生多起來以后,再點名回答。這樣做的目的是給更多的孩子創造思考和回答的機會。學生回答結束后,我也不急于點評,而是先讓其他學生來評價。這樣一來,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言的盡心盡力,聆聽的豎起耳朵,大大增加了問題的容量,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專注力。
“頭腦風暴”和“延遲評價”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的意識和大膽探索的精神,也彰顯了語文課堂的魅力。一個孩子畢業后,在給我的教師節賀卡上寫道:“老師,我好想回到兩年前的某一天,天馬行空,大腦風暴……”
第三件事,激發表達的欲望。
記得學生們第一次交上來的周記,要么是些“小八股文”,要么是老生常談的內容,要么是了無生趣的流水賬,更有甚者,直接照抄高年級的作文。可見,學生對寫周記普遍有畏難情緒和抵觸心理,得想辦法讓他們轉變態度,把寫周記當作最自在、最開放、最靈動、最有意思的事情。
要改變學生對周記的態度,首先要讓孩子們認識到,周記并非“高大上”,只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感受到的真實地記錄下來就可以;只要用心觀察,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文章。為了讓他們體會到這一點,我常常親自示范,把和他們一起經歷的課前的一個瞬間、課堂上的一個鏡頭或是課后的一個畫面寫下來給他們看,讓他們意識到周記內容真的可以信手拈來。同時,為了保證周記的質量,我教給學生“放大鏡特寫法”,即像放大鏡一樣,對最感興趣的、印象最深的人物、景物、事件進行細致深入地描寫,使所寫的東西活生生地、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這樣,才能在讀者的腦海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寫周記的好習慣,我常抓不懈,做到堅持跟蹤、及時反饋。我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們的寫作熱情,用“放大鏡”去發現他們習作中的優點,盡可能讓每一個孩子的習作都得到肯定。一個好的題目、一個好的開頭或是結尾、一個好詞佳句,甚至是一種有趣的念頭、一個大膽的嘗試都可以成為我表揚他們的理由。其實,教師對一件事情的態度會成為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風向標。教師珍惜學生的勞動,學生自然也會珍惜自己的勞動;教師重視學生的周記,學生自然也會重視自己的周記;教師付出了多少,學生也會回報多少。漸漸地,孩子們愛上了練筆,愛上了表達,周記成了孩子們自覺自愿的一項作業。
讓孩子們熱愛朗讀、熱愛思考、熱愛表達,這就是那一年我接到一個新班后做的三件事。
責任編輯: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