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杰
摘 要:如何進行高效的歷史教學,是目前基層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的問題。什么是有效歷史信息?什么是評定有效教學的標準?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教師反復斟酌。有效的信息將會對高效課堂的建立大有裨益。提煉有效歷史信息,為課堂所用,也將有助于引領學生理解歷史事件,還原歷史面貌。
關鍵詞:有效歷史信息;有效教學;高效課堂
一、明確有效信息概念,提煉有效信息
筆者認為有效的歷史信息應有詳細可靠的出處。因此,在選擇史料時,一定要著重參考權威度較高的資料,最大可能地還原歷史的原貌。同時,有效信息應具有值得研究的價值,并對學生鑒古知今有積極作用,這樣的信息在課堂上可供討論,也有繼續研讀的價值。除此之外,篩選信息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適合學生,學生能否理解該史料,能否明確史料的重心,能否歸納總結相關歷史規律等,這些標準將保障教師篩選的有效信息是能夠被學生理解的信息,是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價值觀的信息。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是否有效的界定方法還要看實效性。教材中每一課的子目索引都會總結本課的重、難點,教師應以教學目標作為基礎,以此展開相應的資料調查,不做無用之功,最后將有效歷史信息回歸課堂,回歸生活。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記憶理解教材內容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在學習之余了解歷史實況,回歸歷史事件本身,可謂一舉兩得。
二、激活史料信息,還原歷史實際
筆者將以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為例,具體分析如何將提煉的有效歷史信息應用到課堂中。張擇端的這幅畫對于師生來講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充分利用這個寶貴的史料,需要反復研讀。通過這幅長卷可以生動有趣地呈現當時北宋繁華的城市經濟,通過挖掘圖中的有效信息,結合教材,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當時宋代的城市經濟。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應先入為主,引領學生共同觀察這幅畫卷,突破以往“就材料介紹材料”“就時代論時代”“就詩歌論詩歌”的枯燥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向學生提問圖中的細節,如人物的服飾、店鋪的物品,甚至圖中的船釘等,這些表象化的細節可以反映當時的經營行業類別、經商場所、行業規模、地域特點以及造船技術的發達程度等。簡簡單單的一幅畫,卻能從中提取大量歷史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有助于學生發揮聯想,歸納總結有效的歷史信息,與教科書中的內容有機結合,融會貫通。
然后,教師應以點帶面,抽取個別典型事物,深入分析其所體現的歷史價值和歷史背景。如,圈出《清明上河圖》中的駱駝隊,向學生提問駱駝的生存地區,并詢問北宋時代中原地區為何會出現生活在西北的駱駝,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總結中原地區與西北地區的貿易聯系。另外,通過當時的政權圖可以得知雙方雖處于政權對峙期間,但仍有較活躍的民間經濟往來,可見經濟的獨立性。再如,圖中的店鋪規模、人物服飾等可以推斷出當時的行業類別、場所大小,圖中的燈箱可以推斷出夜間的經營狀況,“夜市”的出現、服務業等的發展。這些信息一經激活,便將靜止的圖畫化為動態的信息,具體定位到北宋時代的城市經濟變化之中,還原歷史,促進學生消化理解書中的內容,也通過形象思維加深了記憶。
三、聯系相關史料,圖文結合印證歷史
單一的史料或文獻總會給人一種匱乏感,缺乏強大的說服力,因此,教師應聯系多項史實,橫縱向對比。如,對比唐朝坊市的規模,結合圖中的街市規模,讓學生總結時代變遷,經濟發展的變化。另外,將《清明上河圖》與文字資料(詩句,官方及個人文字資料)相結合,運用圖表等多種表達方式闡述歷史的變化,這在加強學生的理解力上效果顯著。另外,教師應組織小組討論,依據《清明上河圖》內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進行分類,如“文化”“服飾”等類別,每一組針對專業的方面展開深入討論,最終導入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討論結束后進行小組匯報,教師針對各組主題進行評價和補充,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將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也將歷史信息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的理解過程。學生的參與和思維的互動會對教師產生積極的反作用,教師得到積極反饋,也會增加教學熱情,開辟新的教學思路,繼續挖掘同一歷史文獻中的不同細節,提煉有效的歷史信息,為高效課堂服務。
綜上所述,歷史的高效課堂教學需要有效的信息基礎,在有效的信息工具下,教師融會貫通,為學生提供新思路,開拓新思維,用生動的圖像和生活化的口吻,認真處理歷史文獻。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歷史應與生活緊密相連,課堂上教師應多添加一些生活化的提問,通過國內外數據,比較與歷史上同類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歸納總結,化靜為動,化被動為主動。通過《清明上課圖》的教學案例,可以縱觀中外各國的歷史,提煉不同歷史信息的有效價值,橫縱向對比雙管齊下,為學生的全面、辯證思維奠定了基礎。
教材是課堂中的必需品,但不是全部。教師要做的是利用教材,創新教材,結合其他相關史料,將歷史事件生活化、豐富化、趣味化。
參考文獻:
王世輝.多元知識融合,創造高效的歷史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