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向學生設疑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展開學習的重要手段。合理、恰當的問題,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積極地去研究、探討問題。所以,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正確掌握這一門藝術,進而做到不隨意、盲目地去提問,而是知道該怎樣進行提問、提問什么內容等,從而促使提問這一環節達到它真正的功能和實效。以小學語文為例,并結合自身實踐,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時機;目的性;開放性
提問是不能隨意進行的,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提問藝術,否則既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會造成寶貴教學時間的浪費。本文就在結合筆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進行個人觀點的陳述。
一、課堂提問要把握好時機,使學生學習思維進行積極的運轉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教師總是隨意、盲目地提問,不講究提問的時機,導致提問這一環節達不到應有的實效,如學生本來正在思考的思維被打斷,原本集中的注意力變得渙散,無形之中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思考精力,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對課堂提問時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然后對課堂提問時機進行正確的把握,從而使我們在向學生提出疑問時,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夠及時地進行積極的運轉,以發揮出課堂提問的作用和實效。
比如,在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這篇課文時,上課開始后,我并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述本篇課文的知識點,而是對學生說道:“小朋友們,你們都知道柳樹和棗樹吧,誰能說說你們所了解的柳樹和棗樹?”“我!” “我!”學生紛紛舉手……“老師,柳樹是春天的使者,柳樹發芽了我們就能知道春天到了”“老師,夏天的時候,人們可以在柳樹下乘涼”“棗樹在秋天的時候可以結出又紅又大的棗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興奮地發表他們的意見,“多么優美的柳樹和可愛的棗樹啊,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有一天在柳樹和棗樹之間發生了一件事情,你們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嗎?”“想!”“好,接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對它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一探究竟。”這樣,我通過在課堂導入環節向學生提問富有懸念性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明顯對這個故事產生了好奇心。
二、課堂提問要帶有目的性,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明白,任何提問,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我們不能隨著自己的心情盲目地向學生提問,這樣的提問凸顯不出任何的教學價值和意義。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提問時,必須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認識和理解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時,在授課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與蒲公英的關系,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鄉下是什么地方?為什么蒲公英開花的時候,是“我”和弟弟最開心的日子?什么叫不引人注目?“我”的新發現是什么?草地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蒲公英為什么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這些問題,就可以歸納為:草地的顏色變化與蒲公英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這對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草地顏色的變化與蒲公英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課堂提問要富有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的問題,大部分都是有著固定的答案的,即,封閉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思維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鑒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使其具有開放性,即不固定于死板答案,而是給予學生思考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開思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擴展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在講述完這篇文章之后,我向學生提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有許多平凡的人,他們就像花生一樣默默無聞,作著貢獻。你覺得,這樣的人還可以比喻成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過這樣的人嗎?這兩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而是富有開放性,學生可隨意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便引起了學生積極思考的動機,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綜上所述,有位教育家曾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正確把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特點,以合理、恰當的方式向學生提問,以此來開啟學生智力,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小學語文教學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李萍.小學語文中高段學生課堂提問現狀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