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民
摘 要:“高效教學”即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認知方面都獲得進步和發展,最終有效促進課堂教學高效益、高效率地開展。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效性;閱讀能力;學習方法
語文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文字能力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統一?!案咝Ы虒W”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立足點,以課堂為平臺,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載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活動中。在互動、溝通、合作、共享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和創新、創造的空間和機會,從而讓“教與學”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經常是以一個權威者或領導者的角色站在講臺上。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往往對教師會產生一種無形的精神負擔。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得以提升,以更加開放和更加自由的心態走進課堂,才會以更加輕松和自由的心態進行學習。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業務能力,要以親切、和藹、贊賞、鼓勵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尊重和愛戴教師,才會以愛屋及烏的心態去接受這門學科。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開發智力、啟迪心靈。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自信心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言堂”“滿堂灌”等教學模式廣泛存在。教師在課堂上只關注自己怎么教,不重視學生怎么學,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重視的不夠?!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要以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為標準,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用啟發誘導、創造創新的理念來引導學生學習。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削弱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提倡教師在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上要更加精益求精、豐富知識、強化自身,要真正成為課堂上的設計者、策劃者、引路者。
三、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選擇上,要精心設置、重點突出。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要做到既專又博,這樣才能讓豐富淵博的知識通過準確精練的語言展示出來,才能讓自己在課堂舞臺上將知識運用自如。同時,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也是影響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教師即使知識淵博、滿腹經綸,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通俗易懂,那么,教師的教學還是很難吸引學生,學生也很難跟上教師的思路。所謂“傳道受業解惑也”,就是用這一種合理適當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根本目的。
四、提升閱讀能力
高效的語文課堂必須注重閱讀的過程,通過閱讀才能夯實基礎知識。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褪沁@個道理。閱讀能夠讓學生在熟悉文章內容和掌握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去深刻理解文章的內涵,閱讀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文章的鑒賞能力,閱讀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并要求學生盡可能將自身的情感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的內心情感深處,才會真正與作者在思路、情感和意境上達到共鳴,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方面的提升,從而讓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運行起來事半功倍。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學即為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但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往往只有授予這一步驟,卻往往忽略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這一步驟。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笨梢姡挥凶寣W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在今后的運用過程中讓語文為學生真正所用。因此,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和質疑,質疑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才能由“學會”變為“會學”。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高效,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要在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諧的師生關系、多閱讀等條件的基礎上構建適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良好平臺。這樣,才能讓高效的教學從理想轉化為現實,才能真正達到教師高效教學和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狀態。
參考文獻:
[1]曹兆友.淺談如何構建初中語文作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J].教師,2015.
[2]彭淑嫻.初中語文課堂高效教學模式構建[J].課外語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