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軍
摘 要:小學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以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探究方式;參與教學;創新意識
新課程標準規定:在小學教學實踐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充分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作為重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核心,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在交流與實際中探索、發現與應用新知,形成積極主動的、輕松活躍的、氣氛和諧的學習過程,它對于教育的發展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學習氛圍
通過創設活動情境產生問題。學生無論年齡大小,都喜愛從事有趣的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面臨具體的問題情境,逐步形成探究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放大鏡》一課時,讓學生掌握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屏幕,為什么看到的一個個小點由紅、綠、藍三色組成?啟發學生認真思考,說出觀察結果,讓學生積極探究,說出原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參與,發現新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小組實驗觀察,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原因:因為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攝入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鏡將光線分成了三路,由三個攝像管分別感受光線中紅、綠、藍三種原色光,然后將感受的光線轉變為電信號。這些電信號被彩色電視機收到后便控制彩色顯像管里的三個電子束。
了解放大鏡的特點,讓學生積極去探究問題,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各組學生用放大鏡輪流觀察蝴蝶的翅膀,蜻蜓或蝗蟲的眼睛,昆蟲的各種觸角、口器等。培養學生積極探索昆蟲世界的秘密。
因此,在教學時,要給學生營造這種沒有壓力的氛圍,鼓勵學生敢于大膽進行推測或猜想,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探究,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增強創造信心,激發創造熱情,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過學生的大膽設想,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通過創設實驗情境以引出問題
從不同角度觀察,多種思路解答、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動手操作、實踐或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或結果使學生產生大惑不解,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急切地想把實驗中的“奇怪”現象弄明白,這也是探究教學實踐中促使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做法。當自然狀態下某些自然現象或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聯系難以覺察或不同條件導致其所產生的細微變化不明顯,因而學生有錯誤或不準確的看法時,用實驗方法來引導學生探究其中所涉及的科學概念或原理,使學生激發出冬季尤為強烈,有時為加強動機的強度,事先可讓學生對實驗結果作預測,從而使學生在預測與實際結果的鮮明對比中形成更強的認知沖突。
如,在進行《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學習時,教師選擇液體中的水為對象做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裝量為玻璃管下連著一圓底燒瓶,即在燒瓶口緊塞的膠囊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將燒瓶裝滿水,直至上升到玻璃管中,而且為便于觀察,水被染成紅色。教師實驗之前問學生,如果把燒瓶改進熱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回答說燒瓶和水都將變熱。當教師將燒瓶放進熱水后,不久便出現他們沒有意料到的情境:玻璃管中的水開始慢慢上升。燒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加熱與體積有關系嗎?處在困惑中的學生紛紛提出各自的猜測和假設,開始了熱烈的探究活動。
上述實驗之所以成功地引起了學生的探究,原因就在于學生從中形成的探究問題符合真實性和具體性兩個特征。熱脹冷縮是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都具有的性質,教師不是與學生抽象討論分子運動與物體脹、縮的關系,而是選擇液體中常見的水,學生形成的問題與玻璃管中水位的變化有關,因而是具體的。在日常生活中,氣溫的變化并沒有使學生覺察出某種容器中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但燒瓶遇熱后玻璃管中的水位開始上升的情況,不僅是學生親眼所見的,也是他們所不理解的,因而他們形成的問題是真實的。由于玻璃管中水位上升的原因需運用分子運動原理作解釋,這涉及抽象思維活動,超出了小學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學生實際上并沒有從水的探究中得出分子運動定律來,因而成為一堂有較好的開端卻又未達到預期結果的一次“失敗”的探究學習課。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參與、合作、交流。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應該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余地,多給學生一點展示自我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體驗成功的喜悅。提倡學生標新立異,讓學生動手的地方就讓學生自己做,能讓學生動腦筋的地方就啟發學生自己想出結果來,教師從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捕捉學生創新潛能和創新火花。
參考文獻:
高黎黎,張昊,張合喜.參與式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