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軍
【摘要】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一種自覺的能動的心理狀態,它是學習和工作的潛在動力。孔子曰:“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培養是優化非智力因素的措施之一。
【關鍵詞】興趣培養 職業教育 教材 教法 學法
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老師創新,也賦予我們教師新的職責,我們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確學習目的非常重要。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盛,英語在國際交往、經濟發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增大,社會對英語的要求不斷提升。英語教學的大力推進勢在必行。缺少掌握外語并且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瓶頸(bottleneck)。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正是技能人才,是未來的“大國工匠”,是“一帶一路”方針踐行者的重要部分,中國現在是世界制造業中心,但中國必須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及“中國創造”。而掌握好外語無疑為職業學校畢業生插上翅膀,讓他們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
二、溝通師生情感,營造良好氣氛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橋梁和潤滑劑。因此,教師要經常關心、鼓勵學生,向學生傾注愛心,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之火,達到教學共鳴,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親其師,信其道”。
三、選擇適合組織教學的教材
對學習的激發也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材不僅僅是教學的工具,它還代表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所以職業院校選擇英語教材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內容應有趣,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選擇貼近學生實際且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在練習、活動的設置上,盡量使語言學習自然。
2.符合英語學習的客觀規律,而且目標和要求體系保持一致。
3.為所學專業服務。英語是一門基礎課,基礎課必須為職業學校專業課服務。讓學生掌握專業術語、常用說明詞匯和普通交流用語。
4.具有一定靈活性。掌握語言的根本目的是交際。因此教材應培養學生的日常會話能力。
四、進一步優化教學,提升學生的成績和自信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合理優化課堂結構,努力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環境,并把系統而嚴謹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傳授與學生自主而獨立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和語言習得。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明確目標,提升效率。
2.精講多練,促進內化。以練為主線,在課堂上采取口頭或筆頭,即興或限時,獨立或分組討論,板書或借助多媒體等方式指導學生練,鼓勵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把握知識和技能,并適時用“精講”來幫助學生及時歸納總結,促進學生形成能力。
3.以點帶面,構建“網絡”。利用課堂上“講”和“練”,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對一個知識點的復習,延伸到與之有密切聯系的知識板塊的復習,幫助學生構建英語知識的“網絡”,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
4.教學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并結合創 新性設問和討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問和敢于各抒已見,挖掘學生的潛力。
五、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1.指導學生預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就是尋找疑問的過程。每一單元(課)學習之前,要求學生借助于工具書、生詞表,有的放矢地研讀對話或短文,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基本內容,記錄預習中的疑難問題,使他們產生求知的欲望。學生的這種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就會變成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
2.指導學生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現在英語學習中閱讀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主要是從課文教學著手,再輔之以課外讀物來訓練和發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閱讀興趣。
3.注重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啟發式教學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環節,貴在創新。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六、延伸課堂教學活動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和運用英語,在課外則鮮有機會實踐。所以任課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作為課上教學的有效補充。如英美文化人情介紹、英語掌故介紹、開展英語競賽、建立英語興趣小組、培優補差及建立校內“英語角”。第二課堂的開辟,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又可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當然,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就是常說的“潤物細無聲”,完成以上方面需要有志于職業英語教學、有責任感的眾多老師的齊心攜作。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學基本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肖禮金.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徐青根.走進新課改[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