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計劃的提出,給傳統行業的發展拉開了融合創新的帷幕,也為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智慧旅游實踐注入了豐富的內涵、強勁的動力以及“游客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智慧旅游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建設、用戶體驗的提升及旅游創客的創新實踐,利用互聯網完成自身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旅游;融合創新;旅游創客
[本文系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第四批“教師成長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國內旅游目的地品牌營銷創新研究——以桂林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EDF2015015]
“智慧旅游”如今成為中國旅游行業中最熱門最時髦的名詞之一,在中國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推進下,我國很多城市已在嘗試或正在進行智慧旅游的建設。在國家旅游局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智慧旅游年”之后,智慧旅游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成為了旅游行業關注的又一個熱點?!盎ヂ摼W+”概念的提出,給傳統行業的發展拉開了融合創新的帷幕,也為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智慧旅游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新的意義和新的活力。
一、“互聯網+”對智慧旅游的意義
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盎ヂ摼W+”自此成為一項指導國家各個領域未來發展的一項國家戰略。“互聯網+”的出現,同時催生了“互聯網+旅游”成為熱門詞匯。與“互聯網+旅游”相比,“智慧旅游”的涵義更為寬泛,它是旅游業的發展目標?!盎ヂ摼W+”是當前實現“智慧旅游”的一種有效途徑,智慧旅游需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引擎助推自身的發展。
(一)“互聯網+”賦予智慧旅游豐富的內涵
“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國政府的倡導和旅游業界的實踐,目前關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仍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并沒形成標準和科學的共識。綜觀之前業界和學界對于智慧旅游的認知,可以發現,大多將“智慧旅游”界定為旅游“智能應用平臺”、旅游管理部門的“變革”、旅游“信息化發展新模式”等,講的都是“技術”“手段”“措施”層面的事情?,F今,隨著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科技創新手段的更新、信息傳播載體的更新,智慧旅游的內涵也在不斷變化與豐富。世界正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走向DT(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IT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DT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未來屬于DT時代[1]。如果說早期的智慧旅游是基于“IT”,那么在“互聯網+”時代則主要基于“DT”,可以說“互聯網+”賦予智慧旅游這個老詞以新內涵、新意義。因此,對于智慧旅游的理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智慧,必須要有創新的營銷、服務和管理理念,充分整理各種旅游產業資源,服務于公眾、旅游企業及政府部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旅游生態系統。在這里,技術是手段,信息交流是本質,指向的是游客的感受,以安全、方便、幸福為衡量標準,最終實現未來不斷出現的新需求。
(二)“互聯網+”給予智慧旅游更強勁的發展動力
“互聯網+”的核心就是聯接一切,通過互聯網聯接所有人、所有信息,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壁壘,無論任何時候,通過聯接一切帶來未來的無限可能。一方面,互聯網帶來快速的信息更新,可以說改變了旅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結束了旅游中介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促成旅游消費者在旅游產品生產和流通方面的全面參與,也迫使旅游企業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戰略目標,最終形成以旅游消費者為核心的旅游市場新業態;另一方面,智慧旅游覆蓋面廣,從景點游玩到酒店住宿,從預定旅游產品到交通出行,涉及食、住、行、游等多個方面,且隨著“智慧”功能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樣化,智慧旅游各要素環節間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利害一致的利益共同體。因此,智慧旅游通過互聯網技術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可增加旅游經濟中的知識含量,實現旅游業從原來大量投入物質資源的粗放式發展到提高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集約式發展方式的轉變,更好地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互聯網+”重塑 “游客中心”的地位
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到互聯網的影響力時說過:“互聯網消除了距離”。這種影響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兩點,一是消除了空間的地理距離,二是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主動方和被動方的地位,以上兩點確立了用戶中心地位。然而現實是,景區、旅行社、航空公司乃至地方政府在宣傳自己如何“智慧”時,卻將科技含量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完全忽略了游客的需求,而這并不是真正的“智慧旅游”。因此,無論是作為旅游管理者,還是旅游經營者,無論是進行產品設計還是市場營銷,都要圍繞以游客為本這個核心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智慧旅游帶來了新的機遇,由此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而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給旅游行業帶來了無限可能,智慧旅游時代需要用“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來重新審視,所以說,在“互聯網+”推動的智慧旅游的新業態下,游客是新型旅游市場的核心。
二、“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旅游的創新發展
互聯網環境是智慧旅游體系構建的基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理念、思維于傳統旅游模式開啟了深入、廣泛的融合創新,不斷推動智慧旅游從一個概念生發為一項項實踐,形成了智慧的旅游的新業態、新氣象。
(一)以大數據為支撐,實現旅游資源整合
在“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旅游走向大數據時代,更加趨于智能化。“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旅游行業帶來的巨大的、寶貴的數據資產,如何充分利用智慧旅游不斷采集、分析及匯總的大量的數據信息,促進其在旅游管理、服務以及營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關系智慧旅游成敗的關鍵問題。因此,智慧旅游需要建設強大的旅游服務基礎數據庫,讓其聯接各種平臺、資源,并提供服務,這好比習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脈,將有效的數據資料互通互用才能實現智慧旅游的發展。目前國內全部第一批智慧旅游試點城市都已經建立或籌建旅游綜合數據中心,部分城市如北京、揚州等已經規劃旅游綜合數據中心和城市數據中心。例如,南京完成了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臺——全市GIS數據庫及旅游資源數據的建設,上線運行了“南京游客助手”手機客戶端,整合了全市200多處旅游景點的各類旅游資訊。大數據平臺的建立,一方面為實現旅游產業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為領導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建設、旅游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為旅游營銷提供了方向性的依據,引導旅游企業根據游客的需求來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提高游客的體驗滿意度。
(二)以智能化、人性化的新技術創新游客體驗
滿足游客需求是推動智慧旅游創新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ヂ摼W時代,旅游者的需求將向個性化方向發展,而新的技術會使其更加多元化、更加自由,為滿足這部分新興需求,從技術層面說,就要實現“智慧旅游”。一方面需要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開展新型營銷,提高營銷的針對型和有效性。例如,江西省旅游局在新浪微博開通了“江西風景獨好”的官方微博,并策劃了“博動江西 風景獨好”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進行的20天里,獲得了276萬多條相關內容。該活動還吸引了很多傳統線下媒體的宣傳,針對這個活動的專題報道一共有44個,直接參與活動的原創微博內容有兩萬多條。這次微博的營銷活動,給江西省旅游帶來的旅游人次和旅游總收入比同期增量超過35%,活動進行的時候適逢五一黃金周,最終總體帶來的增量最多超過70%,“江西風景獨好”成為江西旅游新名片。另一方面通過人性化的產品設計,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游客消費習慣的改變,游客在旅游講解方面產生了新的需求,“51導游 APP”由此誕生。該APP涵蓋了國內 1200 多個人文景點, 具備了精準的語音講解、低廉的價格和自動定位講解等功能,很好地滿足了游客的需求。該 APP注冊人數近一千萬,日講解次數最高達到 10 萬人。
(三)旅游創客成為推動智慧旅游發展的新力量
創客 (Maker)一詞來自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課題“FabLab”(個人制造實驗室),指的是將創新意識結合興趣愛好,進行自主創業的人。2015年3月,“創客”一詞走進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在政府政策支持和鼓勵下,創客從小眾走向了大眾,成為“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時代創新力量的代表。如今,旅游產業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創業者,他們以技術創新改變旅游生態面貌,成為推動智慧旅游發展的新力量。為此,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出臺一系列旅游創客的利好政策,其中提出“三年內引導和支持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到2017年,在全國建設一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①”。此后,國家旅游局隨即公布了首批20個“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并指出旅游“創客”行動的重點之一便是引進、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吸引眾多創客進入鄉村旅游產業②。由此,旅游創客們迎來了“美好時代”,他們運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以旅游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創新產品和服務?!奥糜蝿摽汀弊鳛橹腔勐糜蔚男铝α?,不僅增加了就業機會,推動了旅游產業的改造升級,更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智慧旅游是旅游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在“互聯網+”新技術與新理念的推動下,將在未來創建優質的旅游生態環境,重構旅游產業鏈,改變產業格局,推動旅游及相關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實現無縫對接到層次更高的智慧化體系,如智慧城市。
注釋:
①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2015年8月11 日.
②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1/cont
ent_10075.html中國網:《國家旅游局推“創客行動”投身鄉村旅游發展》,2015年8月11日.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15-08/11/content_36278365.html
參考文獻:
[1]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廖慧,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廣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