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茂華
摘 要:現代的包裝設計,不僅要體現外在形式的藝術美感,更要體現不同的地區的文化特色。在此以蘇州地區為例,分析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人文環境、地域特點等背景因素,在多元化經濟時代發展下,展現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符合一個時代的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吳文化;傳統元素;包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67-01
包裝是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對銷售的商品進行保護、保存、運輸、銷售,采用不同的材料、容器以及各種輔助材料對商品進行封裝和裝飾的工作。包裝作為一種傳播載體,是伴隨著商品經濟而生的一種文化形式,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傳承和表現的舞臺。基于這種差異和多樣性,包裝設計才會呈現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格和表達形式。
一、吳文化
蘇州,古稱吳,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擁有2500多年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物質遺產。蘇州地處江南水鄉,自唐宋以后一直較為安定,氣候適宜,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十分優美,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整個城市都透漏著一種濃厚的水墨氣息?!熬焦锰K間,人家皆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边@是唐代詩人杜荀鶴描寫蘇州的詩句。 到了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經濟十分發達,匯聚了很多富商官僚以及文人學者。爭相造園,建造了大量的蘇州園林,園林的布局裝飾甚是考究,許多文人畫家為之賦詩作畫,一時間整個江南繁華無比;推動了經濟以及文化的快速發展,一時間名家輩出,范仲淹、陸遜、沈周、文徵明、唐寅等文人書畫家,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推動著整個蘇州的文化發展,影響著當地人們的審美標準和文化修養,造就了地域獨特的文化魅力。文化對生活方式產生引導作用,蘇州的文化受到佛、道、儒以及文人思想的影響,很多藝術創作都是來源于文化和生活?!耙环剿琉B育一方人”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該地區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展現了“濃墨淡彩,詩意江南”。
二、傳統元素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傳統的藝術元素的發展和傳承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糕餅點心 、建筑造型、園林裝飾、絲綢刺繡、木石雕刻、書法字畫、戲曲服飾、手工藝品等,在地域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下,遵循當地人民的審美標準進行藝術創作,從自然造化中吸收營養,無論造型,裝飾等方面,均受自然的啟發,這種追求,決定了工藝美學的趣味和風格,必然是崇尚自然,返璞歸真,追求一種自然樸素之美。
紋樣的色調,主要是以江南粉墻黛瓦建筑物顏色“黑—白—灰”為主色調搭配植被花紅柳綠的亮色調,大到建筑物小到手工藝品色調都是如此典雅和諧,呈現著淡雅幽靜的江南風情。蘇州建筑物的材料主要以木材和石材為主,建筑外部裝飾各種精美的雕刻制品,室內陳列瓷器和書畫繡品等,形式多樣,造型精美。這些裝飾紋樣都有一定規律性,有幾何形、植物、人物、動物、文人畫、歷史故事、生活器皿等,這些紋樣素材來源以文化和生活為載體,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蘇州獨特的紋樣庫,而現代人們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相結合,體現時代感的同時展現蘇州獨特的文化魅力。
三、包裝設計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科技不斷的進步,市場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外來文化價值觀的沖擊下,與本民族的文化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格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眾的審美標準。商品經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從過去單一的傳播載體,演變成多方位、多功能的信息聚合。人們對生活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審美標準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類社會是一個完全被設計過的物質環境,而人們生活其中,必然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什么樣的物質環境,必然會影響大眾的思想意識。
蘇州很多傳統的品牌都做到了這點,他們將傳統的裝飾元素中的圖案、色彩、構圖進行提煉和融合,從傳統圖形的圖案、圖像、圖式到形式、形象、形態,可以看出其充分的文化價值。在圖形上進行簡化,保留文化層面的造型,不拘泥于具體的形式,進行意象化;色彩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進行突破和改變,突出文化意向和現代的審美趣味,把傳統的裝飾元素進行解讀、吸收、再創造。比如:“乾泰祥”的包裝整體以中國紅為主的色調,圖案采用傳統的年畫娃娃的圖案,造型優美大方韻味十足,浸透著濃厚的民俗情感和文化;“碧螺春”茶葉的包裝大多以蘇州水墨畫為背景和裝飾圖案,茶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融合,更符合品茶時淡然悠遠的意境,突出文化的精神。而在“采芝齋”的包裝設計上采取的是如意云的圖案進行的鏤空設計,就像很多園林的花窗一樣,濃濃的園林小景氣息拂面而來。
以上這些設計展現了蘇州地域獨特的審美形式,任何的設計與文化都是分不開的,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凝結的是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著名的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曾說:“一切現代化與國際化應以傳統文化作基礎”。將大眾的審美趣味、地域性、文化融合到現代設計思維中。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豐富性,互補和差異,交流與融合,充分理解后設計升華,以現代的審美角度進行再創造,繼承發展民族文化的同時,創造順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杭間.中國工藝美術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儲兆文.國園林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3] 李超德.設計的文化立場[J].藝術設計研究,2015(01).
[4]陳小林.包裝設計[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
[5]高陽.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