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摘 要: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注重知識性,技能性和實踐性相結合。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進而通過對閱讀的引導,教學實現對語文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閱讀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28-0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因為受實際情況的影響普遍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將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師生在閱讀教學的認識方面也存在著一些誤區。老師認為閱讀教學沒什么好的方法,帶領和要求學生讀書就是了,而學生則是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
1.缺乏老師的正確引導
由于小學教育受現今社會的社會實際情況限制,老師的個人教學水平影響。教師只是在課程需要時才會布置學生課外閱讀的作業,平時以課本教學為主,為了最快最好的看到實際的教學成果,大都功利性的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書籍,造成學生閱讀的盲從性。
2.環境造就閱讀觀念的偏差
學校與家庭,教師和家長共同構成了學生的閱讀環境。家長高學歷,文化素養高,在平時的生活中愛看書讀報,對學生能起到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相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環境卻不容樂觀。家長的低學歷,造成家庭環境閱讀氛圍稀薄。甚至于家長的愛好低俗,不看書不看報,喝酒賭牌為主要休閑活動,對孩子的影響更是不容樂觀。
二、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閱讀能力的培養對語文教學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知識的學習中,從字、詞、句、段到篇,從文字到語言、語義,從表面到潛在的情感的全面感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用的時間最多,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目的能否實現,教學要求能否全面達到。小學生入學后,就語文學科而言,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閱讀教學則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其語言庫存,并在積累中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遣詞造句,體會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小學語文大都以童話,寓言,神話等,向孩子們傳達美好的情景,關愛自然生命。進而在自己的文字表達中運用出來。寫出優美的作文。
2.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良好的閱讀思維能力素質。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健全,不善于全面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有效的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多次的朗誦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實踐能力。學生在閱讀中深思閱讀要點,培養思維的深刻性;綜合閱讀思考,培養思維的全面性;變換閱讀角度,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3.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才能使他們想象出一幅幅的畫面,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加強有感情的朗讀練習,讓課文變成一幅畫面浮現在頭腦中,這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一種方法。4.閱讀可以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未知。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只占有了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學生引用老師的知識去認知世界,感知世界。其中的細微末節,老師并不能全權教授,這就靠學生自己的知識積累去解決問題。而活的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來自于學生的閱讀。
三、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更好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搞好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職責
主要從一下幾點著手:
1.設置課前引導語,重“開口”
在備課準備中,要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瓶玉液糧漿,讓人垂涎三尺。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他們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應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循序漸進,在讀中講
教師的教不是為了學生教,講不是為了學生講。教學是一個師生一、創造民主的學習氛圍?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創造一種民主的學習氛圍,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充滿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氣氛中真正把創新的熱情激發起來教師則要發揮好指揮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有效地參與,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師生之間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
3.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疑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遍喿x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疑問,一方面引起學生的疑惑,激發思維,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想讀書的意愿或推動學生主動地進行閱讀,探尋疑惑的結果。閱讀,離不開創造。而創造性地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自讀為基礎,在自讀中領悟,在自讀中發現,在自讀的基礎上交流、指點。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實踐中去領悟和思考,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與科文、同學、老師對話,探究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達到以讀代講,加深理解的教學目的,還能夠誘發學生的創造力,是課堂煥發出活力。
參考文獻
[1]邢勝月.關于小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分析[J].學周刊:c, 2012(27):1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