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鈺
摘 要: 近幾年,隨著高校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也頻頻發生,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成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研究學生傷害事故方面,學者們往往過多關注中小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而很少關注對于高校學生傷害事故問題的研究。本文主要從高校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類型、責任性質認定,來探索如何完善保護大學生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如何讓大學生加強自我防范意識。目的就是對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實際問題和法律問題展開探討和研究, 進一步提出學校和社會如何加強預警對策,幫助大學生減少人身傷害,提高防范意識,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 人身傷害 責任認定 法律完善 加強防范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47-02
近年來,隨著高校人數的激增,大學生人事傷害事故案件也屢屢發生,從較早的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案件,到2013年南航金城學院學生殺人事件,再到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件,以及最近一年發生的女大學返校途中失聯案件等等人身傷害事故,這些人身傷害事故給社會、學校、同學,特別是給家長及其親友帶來極大悲痛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學校,家長對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問題的極高關注。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的棟梁,但是頻發的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不得不引起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重視,不同的人身傷害事故,追究法律責任的主體就不同,目前關于大學人身傷害事故的歸責和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如果只依靠《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來判斷,在處理案件問題時往往是不夠的。為了減少大學生的人身傷害事故的發生,維護校園穩定,構建社會和諧,進一步對大學生人身傷害的法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為了對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有更為詳細的了解,筆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了研究,理論方面以文獻資料加以研究,實踐層面以案例分析法、專家訪談法加以研究。
首先,通過查閱中文期刊,書籍,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各種教育類期刊和相關論文,查閱新聞報刊、電子網絡期刊等方法,收集本課題研究所需要的資料,比較系統的查閱了本課題相關的研究資料,為論文的撰寫奠定理論基礎。
其次,選取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比如馬加爵殺人案案件,林森浩投毒案,以及女大學生失聯案件等,然后通過對比研究,得出結論。
再次,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通過走訪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知名高校法學院的法學教授,進行開放性問題的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發生的現狀與成因分析,并對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提出相關建議。
二、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類型
根據以上研究和分析,近幾年在高校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頻率較多的幾類有:
1.第三人侵權造成的人身傷害。根據調查研究,大學生最容易遭受的人身傷害就是他人侵權造成的。學生之間因矛盾引起的斗毆傷害,如“馬加爵”事件,校園范圍內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如“我爸是李剛”事件等等,這些是最容易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類型。
2.學生因自殺、自殘導致的人身傷害。這類傷害事故也極易發生。其中人際關系失敗和戀愛失敗,是產生的自殺行為最重要的原因,另外還包括因學習壓力,畢業后工作壓力而導致的自殺自殘行為
3.學生參加校內集體活動發生的人身傷害,比如對抗性的體育活動,素質拓展活動等。這類傷害也經常發生。2006年10月29日,山東某高校的兩個院系籃球隊自發組織了一次籃球比賽,學生李某在搶籃板球時,其跳起的左腳踢斷了另一學生張某的一根肋骨。
4.在實習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實習是高校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大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往往也會遭受人身傷害。這包括用人單位對大學生造成的傷害以及他人在實習過程中對大學生造成的人身損傷。
5.在大學生離校外出,返校途中發生的人身傷害。這類事故在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大學生在校外,獨自一人,離開了學校及家長的保護,很容易遭受人身傷害,這包括交通事故,他人的人身傷害,以及遭受意外事故等等。
6.其他一些容易造成大學生人身傷害的原因。如學校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引發的人身傷害,學生因突發性疾病及猝死引發的人身傷害,以及學生因學校提供的食物、藥品引發的人身傷害。
三、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高校對大學生具有教育、管理、保護、服務的職責,高校應當教授大學生系統豐富的專業知識,提供健全完備的教學設施、生活設施、配備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同時還要保護大學生不受外部各方面的不法侵害。
目前大學生受到人身傷害相關的法律法規很不完善,主要有《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于侵權造成的人身傷害,侵權歸責原則體系,主要有這幾種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
如上文所述的事故類型,不同的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歸責原則就不同,下面著重幾類最容易發生的事故類型進行分析:
1.第三人侵權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第三人侵權造成大學生人身傷害的占有比例是最高的。《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同時第二十八條:“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此規定,高校雖對學生有教育、管理、保護、服務的職責,但并不是說在校園內學生受到傷害都要由高校承擔責任,根據侵害主體的不同,承擔責任的主體就不同,如果是由高校人員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傷害,應該由第三人承擔責任;只有高校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時候,才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同時,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規定是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而大學生一般都滿了18周歲,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對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發生的人身傷害,只要學校不存在過錯或者重大過失,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2.學生因自殺、自殘導致的人身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大學生自殺、自殘不僅讓學校家長痛心不已,同時也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學生在學校自殺、自殘導致人身傷害,應該由學校負責。依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二條“學生自殺、自傷的,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七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大學生已成年,有了對自己行為的認識能力和行為結果的判斷能力,如果大學生有自殺、自傷行為的話,純屬個人意志決定的,屬于受害人故意,高校應該免除責任。
另外,這里有一點需要強調,因為高校具有對大學生教育保護的職責,所以高校具有高度注意義務即對學生行為和心理有預見能力。高校應該主動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的動態變化,如發現學生有心理異常,行為過激表現,應及時采取行動,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勸導和救治。在事故發生后,學校應當積極進行救助,盡可能將傷害減到最低,否則,學校應對擴大了的損害承擔過錯責任。
3.學生因突發性疾病及猝死引發的人身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依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十二條“學生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難于知道的,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已履行了相應職責,行為并無不當的,無法律責任。”所以,高校不知道、難于知道學生有疾病或者特殊體質,學生受到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學校不承擔責任。但是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學校明知道學生患有特殊疾病或者體質特別虛弱,不能參加相應的體育或其他教學活,但是因為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相信可以避免,而造成傷害結果的發生應當負責任;二是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出現意外事件,學校應當及時采取措施而失職未采取,或者采取的措施明顯不當的,應負相應的責任。”
4.在實習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
高校實習是教學的延展,把理論用于實踐的過程,但是在實習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學生受到傷害的事件。在實習過程中,如果是實習單位的過錯造成學生受傷,則由實習單位承擔責任;“如果實習單位的工作人員或雇員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導致實習學生人身傷害,則實習單位也要根據其工作人員或者雇員的過錯,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學校負有安全教育、保護學生的義務,如果學校未盡到保護義務而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的,學校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實習單位和學校都沒有過錯,而是學生自己的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的,由學生自己承擔責任。
四、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法律救濟與防范
隨著高校人身傷害事故的增多,而僅僅依靠《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民法通則》以及《侵權責任法》,是遠遠不夠的,該如何增強法律救濟和防范呢,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完善立法,制定專門的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法律。大學生受到人身傷害時僅依靠現有的幾部法律是遠遠不夠的,國家應制定具體的關于大學生人身傷害的法律,例如《高校大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辦法》,同時給出細化的司法解釋,在出臺新法的同時也應及時修改現有法律,避免大學生出現人身傷害時新法與舊法發生沖突,學校無法可依,大學生的利益無法維護。
二是加強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建立長效的安全維穩機制。學校的規章制度是最直接有效的避免大學生人身傷害的,目前淮南師范學院設有“警校共建 服務師生”的校園110制度,就是立足于處理突發事件,服務全校師生,在建設和諧校園,平安校園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學校也應定時排查學校的食堂、校舍、操場、教學設施等各方面的安全隱患,做到無一缺漏,實現真正的安全穩定和諧校園。
三是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與自救常識。目前很多大學生都缺乏如何規避危險和遇到危險時的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僅僅依靠法律和學校規章制度是不夠的,高校開展針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比如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和自救常識課程,請專家進行講座,在校園大力宣傳人身安全教育知識,包括宿舍防火防盜知識、交通安全教育、性侵害防范教育、自然災害防范教育以及自我防衛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綜上所述,社會、學校、家長都應承擔起避免大學生人身傷害的責任,同時大學生也要學會自我保護和救助,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構建和諧校園和社會。
參考文獻
[1]李菁:《高校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法律思考》,《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年第I輯,第15頁。
[2]王小梅:《高校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年第I輯,第12頁。
[3]劉麗霞:《高校學生實習期間人身傷害事故的法律思考》,《法制與經濟》2010年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