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犯罪構成主觀方面的組成部分。行為人在認識內容上發生錯誤的認識會對其行為時意志取向心理態度造成影響,如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他就會肆無忌憚的去實施加害行為。在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大小就需要對認識錯誤進行認真地研究。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罪輕罪重。本文討論的是刑法主觀方面的問題,旨在討論我國在理論、立法、司法實踐上如何完善認識錯誤體系。
關鍵詞:認識錯誤;法律認識錯誤;事實認識錯誤;責任認定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20-0283-01
作者簡介:曹洪臣(1981-),男,漢族,遼寧遼陽人,本科,沈陽師范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刑法。
一、刑法認識錯誤的責任認定
(一)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包括:一是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觸犯刑法有關規定。二是行為人的行為不構罪的行為以為犯罪。三是行為人的行為都成彼罪,錯誤的理解為構成此罪。對法律認識錯誤的研究在于其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影響。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一些國家,在立法上對法律認識錯誤可能影響刑事責任做了具體的規定。如美國《模范刑法典》第204條第(1)項規定:“對于認定認識錯誤,以下有兩種例外:(a)行為人不知構成要件的意圖,相信能夠阻卻這種目的。(b)由其不知或者錯誤所證明之心態,經法律規定可作抗辯時。”①
(二)事實認識錯誤
1.對象認識錯誤
對象認識錯誤就是指行為人想要侵害的對象與實際侵害的對象不一致。②對象認識錯誤分三種情況:行為人想要侵害的對象與實際侵害的對象不是同一對象,但是同屬同一構成要件的內容;行為人認識的對象與實際侵害的對象不一致,而兩者的構成要件也不完全相符的情形;行為人認識的對象與實際所侵害的對象不相一致,并且兩者的構成要件也完全不相符。
2.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有三種情況:行為人對結果認識的錯誤;行為人對發生危害后果的原因認識不正確;實際發生的后果與預期的后果不相一致。對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的責任認定,只要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有所預見,我們就認定其不能阻卻犯罪故意的成立。由刑法原理可知,犯罪構成要件決定犯罪故意的成立,而不是犯罪行為要件所決定的。③所以,要從構成要件的角度確定罪的個數而不是從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層面認定罪的個數。
3.行為性質的認識錯誤
行為性質認識錯誤分為以下兩種情形:一是積極的行為性質認識錯誤,如假想防衛、假想避險。二是消極的性質認識錯誤,如偶然防衛、偶然避險。本文重點研究假想防衛罪責認定的問題: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誤認為不存在的侵害行為存在,進行錯誤的防衛,從而導致他人不必要的損失。如果行為人對不法侵害存在不確定的認識,從而進行的防衛,也屬于假想防衛的情形。對于假想防衛的處理,假想防衛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但是可能構成過失犯罪,個別情況下也可能不負刑事責任。
二、對刑法認識錯誤的處理建議
(一)對法律認識錯誤的處理建議
對于法律認識錯誤是否能阻卻犯罪、是否能對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產生影響不能太果斷的給予肯定或否定,而要就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④
首先,要堅持“不知法不免責”的原則。此原則是指導我國司法實踐和鼓勵我國公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通用原則。有利于鼓勵、督促我國公民學習法律知識、遵守法律。此外,法律認識錯誤需要用外在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內心活動,如果不堅持“不知法不免責”這一原則。則司法機關要對每個行為人的犯罪行為進行違法證明,浪費司法資源。
其次,對于“不知法不免責”原則應該由立法加以具體的規定。在我國,我們可以根據社會道德和倫理規范將罪犯分為自然犯和法定犯兩類,對于自然犯我們仍然堅持嚴格的“不知法不免責”原則。對法定犯,在行為時行為人根本沒有認識到其行為違法,應該阻卻其犯罪故意的成立。如果只是過失的沒有預見到其行為是違法的,只能根據具體案例減輕或免除處罰。
(二)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建議
應該堅持要件符合說,即行為人認識錯誤在構成要件限度內不阻卻犯罪故意,如果不相符阻卻犯罪故意。⑤在立法上也應當對事實認識錯誤進行必要的規定。在我國刑法典里對事實認識錯誤對定罪量刑進行規定,不但不會破壞原有的法律體系,也會完善我國的刑法體系的。在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的有關事實認識錯誤理論和立法的基礎上,應當形成我國自己的立法和理論體系,對事實認識錯誤及其責任認定做出原則性的規定,實現結構上的一致。
三、結語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刑法理論上的核心問題,但是在對其影響定罪量刑上有很大的爭議,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處理標準。尤其是在我國,無論是立法上還是理論上都沒有對刑法認識錯誤的具體規定,但是司法實踐中有關認識錯誤的案件時有發生,因此,應在借鑒外國有關認識錯誤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社會實際建立自己的刑法認識錯誤的責任認定體系。
[注釋]
①儲懷植.美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3.
②高銘暄.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3.
③倪培興.事實認識錯誤案例歸責原則[J].刑事法學,2008(13).
④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14.
⑤陳曉明,陳立.外國刑法專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