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摘 要:“少教多學”,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知識構建的主人,也讓生物教學充滿生機、富于生命。從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構建互動課堂等幾個方面,論述“少教多學”構建高效課堂的幾個具體舉措,以期共享。
關鍵詞:高中生物;“少教多學”;主體意識;互動課堂;高效教學
長期沿襲應試教育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導致部分學生厭學。新課改倡導改變“一言堂”,激活課堂,讓每個學生投入學習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學習的“點評家”、知識的“智慧星”,教師必須從“多教”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多學”,使“少教多學”成為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小老師”為有效課堂增值
教師的“少講”給了學生多學的機會,但在少講的同時,讓“小老師”講,“小老師”的情趣和幽默,可以感染同伴或者其他學生,自己講得輕松、講得有個性、講得自然,其他學生也學得愉快,學得興趣盎然。尤其是富于幽默感的學生,他們的講解可以“雅俗共賞”,使枯燥的生物課充滿歡聲笑語,使沉悶的課堂變得異常活躍。
一次生物課堂上,在講到“細胞癌變”時,我讓學生說一說癌癥患者與抽煙、飲食的關系,話一話抽煙的危害性。一個學生“總結”道:抽煙有三個優點,一是吸收煙草中的營養成分,二可以親自體驗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病痛,三可以與癌癥交朋友。
按常態,這種學生的回答,會遭到老師的批評,甚至指責,或者善意的“開導”,而在師生和諧的課堂上,這位學生的“創新”回答、幽默的話語,使教室里熱鬧非凡、趣味盎然,為有效課堂的構建推波助瀾。
二、增加互動環節,為有效課堂增效
1.增加自主學習環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新課改下的主要學習模式,也是學習綜合能力凸顯的主要方式,是傳統的接受學習的根本轉變。例如,對于必修一的“從生物圈到細胞”中的“病毒”的學習,常態下是教師對于SARS病毒的結構、生活和繁殖等“一人包攬”,講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學生聽得昏昏沉沉、毫無興趣。而如果教師讓學生課前或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對SARS病毒的結構特點、化學組成、遺傳物質、生活方式、繁殖過程等通過上網查詢資料或者搜集相關信息,再自主構建知識,在課堂上交流自主學習的“經驗”和體會,就可以彰顯“少講多學”的教學理念。
2.巧妙設計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動起來
互動課堂的創建,前提在于教師的“少講多學”,關鍵在于教師的巧妙質疑和活動任務的巧妙設計,趣味性的問題、探究性的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圖片法呈現人體的血液細胞的結構、形形色色的植物細胞,通過圖片法的情境引入,學生自然得出“細胞的多樣性”的結論。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細胞圖片的結構,提出問題:以上這些細胞的共同結構有哪些?你能從中舉出一個或者兩個例子,說說造成細胞的不同形態結構的原因嗎?
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少講”旨在“導學”“引學”,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構建者”“知識的主人”。
三、靈活多變的教法,吸引學習注意力
新課改要求“少講多學”,“少講”不是不講,而是精講、重在點撥。點撥的方法應注意靈活多變,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趣味性強的互動課堂。
1.巧用比喻化疑難
教師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少講”的魅力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尤其是比喻等修辭手法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將生物難以理解的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比喻語言,可以巧妙降低知識點的難度。
如,學習“細胞膜的結構”時,將“細胞膜”比喻為“花生糕”;ATP比喻為口袋里的現金。簡潔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構建樂學的氛圍。
2.妙用詩詞添興趣
教師的“少講”,對于教學的語言要求,除了生動、形象外,還可以注重文學素養的提升,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妙用詩詞為生物教學增添文學味。如,“自由擴散”用“飛流直下三千尺”形象詮釋,文學味濃重的教學語言,為生物教學增加了亮點。
3.巧用口訣諧音助記憶
對于難以記憶和理解又散亂的知識用精簡的語言或簡易的口訣等有助于學生有效記憶。如“原核生物”讓學生記為“一支細線籃子”,并讓學生巧妙記住“一”是“衣原體”的諧音,“支”是“支原體”的簡稱,“細”“線”和“籃”分別是“細菌”“防線菌”和“藍藻”。
教師應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放下應試教育的包袱,解放思想,創新教學,“少講多練”,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放飛思維,展示自我,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合作的平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公”、知識的學習者。那么,高中課堂一定會精彩無限,魅力無窮。
參考文獻:
[1]李冬云.高中生物先學后教模式的初步探索[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1(11).
[2]劉新竹.談高中生物課堂討論教學[J].神州:下旬刊,2011(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