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摘 要:針對當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現狀和教學特點等,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主要運用細則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案例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應用;分析
對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較為枯燥,所以應篩選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促使初中教學水平穩步攀升,加之新課改策略的合理實施與運行,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得到積極整改與創新,使教學水平顯著提升,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適時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達成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從而使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理解程度日漸加深,之后在此基礎上有力明確學習的重要性與學習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案例教學實踐現存問題要點分析
因為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具備一定的學科理論性特點和學科實踐性特點,學生在進行思想品德知識學習時務必加深理解程度,隨之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習實踐當中。需知,新型教學方法合理介入致使新型教學問題產生,此類問題均會阻礙學習進程,案例教學法實際應用不完善現象尤為明顯,在此前提下便將其投入教學實踐,無法帶來優良學習效用。以下為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案例教學實踐問題詳述:
1.教學方法缺陷要點分析
對于初中生而言,思想品德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教學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最為常見的即為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要素之間難以達成吻合,教師在進行知識教授時,單純注重表面化知識教學,不注重知識內涵傳遞,學習方法和學習作用均未深度普及。從實際角度而言,案例教學法是充分利用教學實例和課程相關事項進行教學任務執行,但實際教學環節中有些教師所列舉的實例和核心教學目標間存在較大差距,其與課程內容相背離且充斥著大量反面實例,此處以《發現自己的潛能》課程教學為例,教師所舉實例為缺失國家經濟發展,雖然本章內容為個人潛能,并且也與國家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但實際對比形式卻不相符合,因此,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案例教學所舉實例與教學目標相差很多。
2.實際運用缺陷要點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案例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實際運用問題,案例教學策略執行環節中并未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目標深度明確,教師對政治課程案例知識并未高度重視,只是一筆帶過,跳躍式教學現象尤為嚴重,此種狀況產生會讓學生在進行思想品德學習時出現混亂學習態勢。《告別依賴走向自立》課程教學階段,教師在講述問題時忽略自立講解,而主要講解一些無關痛癢話題,顯然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沒有到位。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案要點分析
1.案例閱讀與了解
集中討論操作初始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案例資料信息內容閱讀,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和信息收集,隨之形成初步案例解決方案,此時教師應讓學生圍繞案例知識主題進行問題思考與揣摩,試出若干思考題目,讓學生有順序、有目的地去解決此類問題,前期準備工作務必完備。
2.多媒體教學手段介入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案例教學中可適當融入多媒體教學模式,以傳統節日教學為例,教師可進行多媒體文字創建和多媒體表格創建,學生通過看書形式和討論形式來回答教師問題,通過交流互動,最終由教師進行學生觀點提煉,然后便可進行總結性點評與歸納,旨在分析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豐富性,讓學生口述各地文化特色和節日傳統,通過多媒體教學來完善文化習俗案例教學機制,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3.多元化學習小組創建
應適時進行多元化政治學習小組創建,進而營造積極學習氛圍與輕松學習氛圍,教師應以主導身份形式出現,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對教學進度全面了解,教學環節中倡導共同探討學習模式和團隊協作學習模式,學生群體在此過程中可自由發表觀點與意見,與此同時也可傾聽他人意見,彼此積極交流,結合自身不足與缺點來分析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法具備真實性特點、互動性特點和形象性特點及易理解特點等,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師原有講臺固定講解模式被摒棄,學生不必忙于筆記記錄,學生群體此時可以進行主動思考與主動學習,以至學習能力不斷攀升。
4.組員代表實例觀察
每個小組需要派代表上臺發言,進行案例觀察與案例分析,最后階段則需探討出優質建議,單個組別成員均需發言,可針對小組發言逐步提出質疑點和解決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小組案例討論環節中,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積極發言,運用集體智慧進行思維深度拓展,勢必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大眾群體逐漸對初中教育工作重視起來,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是整體初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操作環節,適時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可有效提升基礎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不僅如此,學生還會因此而愛上思想品德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張學全.關于初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點思考[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20).
[2]秦鵬珍.淺論案例教學法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課中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