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琴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之下,我國高中英語的語言點教學比較重視理論性教學。教師多以講解、操練、問答等傳統的方式完成語言點的教學,而學生只能對眾多的語言規則進行死記硬背。這直接導致了語言點課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進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語言點;情景;英語教學
英語是一門基礎性比較強的學科,十分注重語言點的理解與運用。語言點掌握得好,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且對學生語言素養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英語語言點進行情景化教學已成為目前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然而語言點教學的形態仍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束縛,教學模式多數是以老師的講解、學生的操練、師生的問答為主,“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屢見不鮮。此外,語言點教學被貫穿到整個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這樣一來,語言點的課堂就變得枯燥乏味,既難以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又不利于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根據新課標中對英語教學的要求,作為高中英語教師的我們,需要對高中英語教學目標進行重新認識,轉變傳統的語言點教學觀念,沖破傳統的語言點教學模式,讓語言點教學情景化。那么,何為語言點情景化教學呢?就是指在語言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真實自然的與語言點相匹配的語言環境來進行語言點教學的方法。以下是筆者在英語語言點課堂實踐中運用情景化教學法的一些嘗試。
一、依托教材,再造情景,鞏固和運用語言點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的依據。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和技能訓練體系。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教材,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任務型活動情景,讓學生在所創情景中鞏固、運用語言點。例如,高中英語牛津教材第一模塊第一單元的主題為school life,因此,該單元中出現的單詞、詞組和短語都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把該單元涉及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字、詞、句都羅列了出來,然后讓學生至少從中選五個來描述自己的學校生活,以達到再造情景,鞏固、運用語言點的目的。事實也證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能積極參與,用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情景來運用所學到的語言點。
二、捕捉學生的興奮點,創設情景運用語言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這就要求教師用敏銳的目光去觀察學生的生活,創設出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情景。例如,在講到count這個多義詞的時候,筆者調入了時下流行的TF BOYS 組合的圖片,并配以以下這段說明:Their boss are counting money earned by the TF BOYS. They are counted by millions. But all their time is spent on making money for their boss,counting their holidays,poor boys!So every minute in their show counts.(數;計數;把……算在內;重要)學生很快就能準確地猜出count的多種意思,并且能夠銘記于心。
情景的設置除了要考慮到流行性,還要考慮到與生活的契合度。例如,在講到牛津英語教材M9U2的Project的時候,筆者就把自己在明孝陵旅游時候的照片放到了課件里。在上課的時候,學生看到老師的照片、老師的足跡,就變得分外興奮,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使整個教學中彌漫著更多快樂的因子。
作為英語教師,我們平時要做個有心人,收集一些有趣的素材。如動漫人物、流行歌曲、影視明星;街舞、韓流、網絡游戲、時事熱點等。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容易觸發學生的興奮點,與學生產生共鳴,使語言點情景設置更有效。
三、創設真實的情景,對比用法區別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語言點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生活中發現、挖掘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進行語言點的理解、記憶及運用。
例如,筆者在講評“not+形容詞的比較級”和“no+形容詞的比較級”的區別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化教學這一模式。筆者先叫班上一高一矮兩個學生王明和劉東站起來,然后讓學生造句:劉東比王明矮,產生第一個例句:Liu Dong is shorter than Wang Ming. 然后讓學生用“not+形容詞的比較級”進行轉換:Liu Dong is not taller than Wang Ming. 接著,筆者又叫了一個和劉東個子一樣的學生張超站起來,造了第三個句子:Zhang Chao is no taller than Liu Dong. 通過這樣創設情景,學生很快就記住了 “not taller than”與 “no taller than”的區別,前者只是單純的比較誰比誰高,而后者則有兩者都不高的意思。最后,筆者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用“not+形容詞的比較級”與“no+形容詞的比較級”進行造句,對這個語言點進行鞏固和運用。
四、引導學生創設情景,靈活運用語言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也就是說“運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樣,語言點的學習關鍵也在于運用,因此要創設情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例如,在完成了對虛擬語氣這一語法的情景教學之后,筆者布置了一篇 “If I were...”的開放性演講作文。要求學生自己準備講演稿,在課堂上進行演講比賽。在演講的過程中,筆者把學生分成小組,對所聽到的演講內容進行“找茬”糾錯,把有錯誤的句子記錄下來并進行更正,把低級的句型進行改善優化。在此過程中,學生對倒裝這個知識加強了鞏固,更能對虛擬中的倒裝、含蓄的虛擬這樣的難點運用自如。
引導學生創設情景還可以運用在對形近詞組的辨析講解上。例如,筆者在講授形近詞組 “take off/ take over/ take on/ take in”的區別的時候,一反以往讓學生摘錄中文,而是讓學生根據詞組的意思自己造句,并且把句子中所涉及的情形表演出來。至今,學生還清晰地記得李磊同學在造句并且注解“take off”的時候,把衣服脫下來的情景,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把這個動詞詞組和它的意義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有人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學生經歷,使語言點課堂教學情景化,其實就是在想辦法讓學生通過課堂間接地經歷啊!
情景教學法在語言點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英語思維得到鍛煉,交際能力得到提升。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因此,教師應該“做一個好素材的拾荒者”,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處處留心,多做思考,一定能創設出一個又一個貼近學生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景。
參考文獻:
[1]錢筱燕.淺談如何生動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
[2]王新艷.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例談[J].考試周刊,2013.
[3]屈春萍.高中英語語言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方法探究[J]. 中學生英語,201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