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自由本身便可治愈孩子的多數不良行為,不過那必須是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縱的自由,也不是感情用事的自由。”
——《夏山學校》
閑暇之余,我閱讀了尼爾的作品《夏山學校》,那墨香與智慧之香時時氤氳在我腦海。尼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所創辦的學校是現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學校,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滿了無窮的活力。書中的“自由”是真誠的,“愛”是真心的。孩子的人性得以尊重,他們有著充分的自由。書中因材施教的方式也給了我很深的啟迪。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特質,需要我們用適宜于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來對待他們,使其能在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健康成長。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曾經親耳聽到的一件事——
那天,我到菜店買菜,見兩個老太太在談論孩子的作業。其中一個老太太嘆著氣說:“星期天老師給了孩子一個作文題目,讓孩子回家寫400字的作文,老師還叮囑說如果不會的話讓家長輔導一下。你說我一個老婆子會什么呢?他爸他媽又都在外打工。這孩子抓耳撓腮地寫了一上午,好不容易字數夠了,結果周一老師說語言亂七八糟沒條理,讓周一晚上回家重寫,孩子又是做其他作業,又得寫作文,直到10點多才做完。結果周二老師檢查還是不合格,周二晚上又接著寫,周三晚上還接著寫。沒辦法,周四晚上他央求他姐幫他寫了,周五總算是交上差了……”聽到這兒,我愕然了許久……
現在想來,對于作業這個問題,對教師來講,已是老生常談了。而讓老師糾結的就是有些學生不完成作業,或完成的數量、質量不合格。作業,讓一些學生無奈;作業,也讓一些老師無奈。作業,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尋求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呢?誠然,每位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成為班上的最中之最,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曹雪芹、托爾斯泰只能是作家,但他們不是數學家;華羅庚、高斯只能是數學家,而不是作家。我們何不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布置合理的作業,給學生民主自由的學習空間,也讓學生、家長、老師從無奈中解脫出來呢?
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前幾年的作業情況。學生的作業令很多老師頭痛,與家長溝通過,學生的思想工作也做過,可結果收效甚微,還是有部分學生不做作業或漏寫作業。為此,我校就以此為課題,開展“拯救作業”的研究。我們首先從學生入手,傾聽學生的心聲。在與各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之所以出現作業問題,主要是作業“一刀切”造成的。因為一致性的作業,導致部分學困生望而卻步,進而失去學習信心。于是,在經過學生調研后,我們又召開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家長討論會和全體教師討論會。大家都認為采取作業分層制可能更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我校自去年以來就依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行了作業分層制。我們根據學生各科的不同學習情況進行設計,實行作業ABC制。即A類題,我們在照顧到讓學生鞏固基礎題外,還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題,以滿足部分優生的挑戰心理;B類題相對A類題難度有所降低,可以給中等生以激勵,同時也能讓部分學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有所發現,也給他們以驚喜;C類題是基礎題,是學生都必須掌握的,主要照顧學困生,這些題他們通過查閱身邊相關的資料,都能做出來,能夠自己掌握,從而給他們以信心。如此一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情況為零,作業完成的質量也相對提高了。而且在這種“作業超市”的競爭機制下,一些平時做C類題的學生已步入做B類題的行列,以往做B類題的學生也有很多現在都開始做A類作業了。
我想,按尼爾的觀點看,這種分層作業不失為一種理想的自由的作業形式。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選擇權被尊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準自己的學習定位和奮斗目標,何不試試呢?或許,我們的“作業,想說愛你不容易”會變成“作業,愛你沒商量”,也不是沒有可能。
《夏山學校》在教育有自信、有自尊、積極向上的學生方面堪稱做了表率。雖然國度不同,但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是有共通之處的。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自主創新的能力,但如果我們一味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用既定的框架去套每一個孩子,勢必造成有的孩子能勉強適應這種方式而得以發展,有的孩子難以將自己投身其中。這樣的教育方式又怎能讓孩子感受到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個體的尊嚴,又怎能讓孩子的自主創新能力得以發展?就像文中說:“我問過許多孩子‘你祈禱的時候心里想些什么?每個孩子的回答都一樣,他永遠在想別的事。孩子不得不想別的事,因為祈禱是強迫性的,對他沒有意義。”孩子沒有了興趣,何談有樂趣?我想:在教育教學中,只要我們蹲下身來,用心傾聽,真正了解學生的所需,從他們的意愿出發,為他們打造“自由”學習的空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定會柳暗花明,也定會使每個孩子在自主自由中收獲成功的人生。
參考文獻:
馬維學.培養學生自由學習空間初探[J].教育革新,2005(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