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任馳
摘 要 新聞輿論監督是通過在新聞媒體上曝光的方式,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披露并且促使其解決的一種活動,它有其獨特的作用,但也有局限性。我國現存法律并不完善,對媒體工作者的行為約束能力不大,所以現階段只能依靠媒體自律來規范各項行為。媒體如何約束自身承擔好輿論監督職責,需要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關鍵詞 新媒體;輿論監督;媒體自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6-0160-01
1 輿論監督是一把雙刃劍
輿論監督被定義為“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輿論監督能使公眾注意力迅速聚焦,將違反社會規范和公共道德者置于龐大的社會壓力之下,并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促使他們及時對相關問題做出處理。
不可否認地,輿論監督在我們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之后,輿論監督找到了一個最為有力的突破口。最傳統的輿論監督品牌當屬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節目,它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對于社會上坑蒙拐騙等各種亂象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其報道的80%的輿論監督節目都使問題獲得了解決。
新聞輿論監督有其獨特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體現在傳統媒體本身的特點上,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開性。媒介以公開報道的方式反映社會問題,目的就是爭取廣大公眾的關注。第二,廣泛性。新聞報道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包括司法領域。第三,逐利性。新聞媒體為了取得經濟利益,在進行報道過程中,往往會選擇最能使自身快速獲利的事件、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進行報道。在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環境中,新媒體除了具備傳統媒體的特點外,其自身也帶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這些鮮明的“個人特色”必然為新時期的輿論監督帶來一些難以避免的難題。一是,速度實時性。為刪除不良信息的影響增加了難度。二是,形態多媒體性。侵犯了被曝光者的隱私權。三是,檢索便利性。意味著一條新聞造成的傷害更加難以磨滅。四是,過程交互性。新媒體出現前的大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媒體單方面告知的信息。新媒體出現后,公眾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媒體溝通,或是在媒介提供的平臺上進行交流。這使得事實越辯越明的同時,也造成網上充斥著更多的虛假信息與暴力言論。
近期,一則“地鐵鳳爪女”的新聞連續幾天成為網絡媒體上的熱點。新聞講述的是,一位年青女子在地鐵上旁若無人地吃“鳳爪”,周圍的人們指出其錯誤后,該女子不但面不改色,反而出言不遜。這引起了廣大網友異常的憤怒,甚而有網友對其發起了“人肉搜索”。
曝光不良行為本無可非議,輿論監督是社會大眾媒體應有的職責。然而,媒體輿論監督的目的應該是維護社會公共秩序,而不應該為制造熱點而制造熱點,任其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道德審判”。媒體過度的“監督”無疑嚴重侵犯了這位女青年的個人隱私,造成了更為嚴重的不良后果。
2 讓媒體自律成為輿論監督之鞘
現在很多和“地鐵鳳爪女”事件相似的例子越來越多的出現,可以看出媒體監督開始慢慢向“媒介審判”偏離。“媒體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被報道對象所做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新聞應是獨立而客觀的,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媒介審判”不僅破壞了新聞的客觀性,而且使得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形象被玷污。新聞媒體只是新聞傳播者,它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公開報道的方式披露事實真相、反映各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是非功過留待公眾評說。而不是在報道信息前就預設了事情發展的走向,妄圖以個人判斷引導公眾態度,最后將社會公器挪為私用。媒體的權利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的,巨大的權利如果得不到遏制就會無限度地膨脹,最后吞沒媒體的良心、擾亂社會的秩序。因此,媒體在擔負輿論監督的同時,自己本身也必然要接受社會的監督,確保媒體的輿論監督不偏離正常軌道。
我國的輿論監督剛剛勃興,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亂象。尤其是我國目前并沒有現行的法律對輿論監督做出明確的權利保障和約束,致使媒體成了輿論的眾矢之的同時也是輿論監督最大的受益者。所以現階段對媒體的監督主要依靠政府相關部門的直接領導、公眾的社會監督以及媒體自律。完全依靠政府來監督媒體是不可行的,因為政府治理媒介問題往往是在媒介“犯錯”之后,對其起到懲戒的作用,但是錯誤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卻是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消除的。而公眾的媒介素養普遍不高,往往容易在媒體錯誤的帶領下隨其“瞎胡鬧”,對是非缺乏敏銳的判斷力,指望完全依賴公眾對媒體進行監督也同樣不可行。所以,這就需要媒體加強行業自律,樹立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感,不要一味追求轟動的社會效應而忘記了自己作為輿論監督者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朱秋衛.媒體監督對司法公正的功效[J].現代傳播,2010(9):161-162.
[2]李世舉.新聞媒體如何實現行業自律[J].傳媒觀察,201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