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本文是對滯后選擇的論述,以讓·保羅·薩特的觀點為理論支持,以個人的經歷為例證,表達現階段的個人思想沉淀以及用實踐獲得自我體會去感悟內心需求。
【關鍵詞】選擇;滯后;迷惘;內心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夢想的翅膀被折斷……也許只是簡單的一首歌就可以透過微笑的臉麻醉你迷惘的心,正所謂歌不醉人,人自醉。
就如同迷惘的我坐在電腦前敲擊時的狀態,很多同學們可能和我一樣,隨著歲月的沉淀,或多或少的責任已經背在90后的身上。小的時候父母替我們做選擇,如今到了我們自己做選擇的時刻,卻不知道選什么,因為知道怎么選遠比怎么做困難。
以前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也就是說考慮不到那么多的事情,自然無需做那么多的選擇,仔細想來那時候真是“無憂無慮”。如今“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我卻開始迷惘了,思維的進步的同時也帶給我寸步難選的現況。
正當我因為如何選擇和選擇如何而墮云霧中之時,讓·保羅·薩特先生的文章讓我如夢初醒,更加讓我為之瘋狂的是哲學的無限魅力。薩特先生提到生存是虛無的,人應當“自由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應當完全介入到自己生存的社會中去,以自己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當然你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因此無論如何選擇,人生必然是選擇的集合,只是結果不同罷了。
我是一名大三學生,進大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就開始選擇我喜歡的學生會部門和有興趣的社團,大一的時候我選擇了學習部和藝術培訓中心,當時的選擇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學業上有所提高,在自己熱愛的音樂上也可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當我真正的進入到部門的時候,我發現學習部不是每天組織同學們學習的部門,藝術培訓中心也不是每天練歌彈曲的中心。但是我一直都對我的部門很喜歡。這也說明在我選擇之后,我發現我依舊享受于我的選擇。而我大學的另一件事情是母親建議我考一個證書,我選擇了聽母親的建議,當時也覺得可能對我有幫助,可能在我學習了以后會喜歡這個職業方向。而每個周六日都上課讓我抱怨沒有休息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樂在其中,只是覺得像任務一樣執行,那么由此看來我之所以抱怨是因為當我學了以后發現我對這方面不感興趣,所以有時候當你面臨選擇時,你并不明白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是你也許可以迷惘地嘗試,也許在嘗試的過程中你就會明白在你的潛意識里,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認為親身經歷的過程不是為滯后選擇而買的時間帳單,相反,我認為正是因為經歷更加讓自己感受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大學生看似多了很多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但是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自由方式,我認為大學中的這一選擇十分重要,關乎未來。有一部分同學選擇了“放蕩不羈”的自由,玩游戲,不認真學習,考試作弊等等。而另一部分同學卻選擇自由的利用時間,依靠大學里優良的資源豐富自己。我認為之所以大學里會有一些空課表,并不是給你提供一個娛樂的新天地,而是把你當做成年人一樣尊重你,給予你自己選擇的權利,給你的獨立自由可不是娛樂的自由,切莫枉費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大學生活的前三年,我面對過無數的選擇,體會每種選擇在我生活中留下的色彩。任何的計劃永遠計劃不出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變化,所以有的時候你認為無比重要的選擇實則對于你整個生命長河可能沒有那么的重要,所以即使迷惘于選擇也不要難過和壓抑。選擇源于價值觀,而大學生是價值觀定性的重要階段,因此要多與內心溝通,千萬不要在大學這個美麗的人生階段紙迷金醉,在習慣中慢慢虛偽。
生活中有很多“高濃度的心靈雞湯”,我認為過度的理想化問題就像是紙上談兵,我是一個20歲出頭的來自小縣城的姑娘,父母沒有文化辛勤勞作供我上學,我在外凡事只能自己做決定,若把我生活中的困難和迷惘都理想化,那么結果就是更加迷惘。但是如果我自己介入到自己生活中去,自我體會,自我思考,我認為那痛并快樂著的感覺更讓人回味。因此與其飲一杯高度湯迷醉片刻,倒不如自己行走迷惘,說不定會陣陣芳香,如飲醍醐。
當你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請你在迷惘中踐行,踐行的同時,你已然超越了你,因為你用人生的經歷告訴你如何做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讓·保羅·薩特. 存在與虛無[M]. 陳宣良. 河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1-762.
[2] 黃 蜂. 論薩特自由選擇理論[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2,33(1):29-32.
[3] 黃忠晶. 薩特的“存在先于本質”簡析[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10,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