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淪陷區發行的華文刊物《華文大阪每日》,以“東方婦女固有之美德”與西方婦女獨立自主之觀念相雜糅,通過創辦專欄“婦女界”實現教化女性群體的目的。本文即通過對《華文大阪每日》中關于婦女問題的言論,并從中了解日本侵華期間對婦女展開的奴化教育。
【關鍵詞】《華文大阪每日》;婦女界;形象;宣傳
一、職業與家庭的統一
對于日本本土和淪陷區的婦女來說,處于大東亞戰爭的背景下,有關婦女應以職業為重還是家庭為重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華文大阪每日》主張“職業婦女與家庭婦女這一個問題不是指婦女應否從事職業,一個婦女既要作一個健全的國民、健全的女性,必須是一個職業婦女,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婦女?!?/p>
《華文大阪每日》的一篇三周年紀念征文《職業婦女與家庭婦女》揭示出了當時社會對于女性的認識,直言“社會仍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他們輕視女性的能力,不肯把重大的工作,較多的薪金給予女性”,且當時社會風氣講究關系人情,“往往真有學識和能力的婦女不能得到一個職業,來施展她的懷抱,反之能力薄弱的女子可以借著私人的勢力,可以得到較優的位置和待遇?!边@種不公平的現象,一方面讓懷才不遇的婦女就此消沉,并在無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那些低能女性的服務效率低劣”讓人們“視女職員為花瓶,女子職業受到重大的打擊”。因此,文章除了呼吁社會給予職業女性更多尊重外,更是希望所有職業女性能覺悟自己責任的重大。
而關于家庭婦女,《職業婦女與家庭婦女》指出家庭的第一困境乃“經濟的枯澀”,戰中物價飛漲、家庭收入入不敷出,文章甚至以曹禺所作話劇《北京人》為例,用“少婦文瑞(此處或為筆誤,《北京人》中的相應人物名瑞貞,筆者注)咀嚼著痛苦而生活”來反映戰爭期間家庭婦女生活的艱難。
戰時日本征調了大量男子開赴戰場,“因男子的勞力不夠用,日本人全體都在參加于為求東亞和平的戰爭”,所以“后方的日本,現在正由于勇敢的女性之手而維護著”。專欄文章《不讓須眉勤勞衛國的日本女性職業》,明確寫出了日本本土的勞動力情況,迫于生計不得不“身背著幼兒繼續工作其丈夫的本業”被宣揚為“勇敢”、“雄偉”。文章作者希望把這些勤勞勇敢的日本婦女“介紹給新中國的女性們,尤其是從蔣政權的束縛解放出來的新中國女性們”,使之“引為無上的光榮”,并“大大的努力奮斗,以建設新中國,以建設能夠和日本真心提攜的新中國?!?/p>
然而對于職業與家庭的雙重困境,《華文大阪每日》卻并沒有鞭撻社會對待女性的不公平和戰爭對經濟發展的破壞,而是將問題的癥結歸咎為“東亞得不到解放,中華民國還未能復興”!中國經濟的崩壞是由于“東亞的資源已為英美帝國主義者所掠取,他們利用買辦階層為爪牙、銀行企業為血管,吸取著我們民族的血液”,中國自身經濟的破產、民族資本的不振又導致了民眾為求生活必屈服于英美企業,在殖民地的國度里,職業問題是不會得到合理解決的,要想解除職業問題的的痛苦,爭求家庭經濟的合理化,“只有先求中國的解放,欲求中國的解放,又必先求東亞的解放”,為日本侵略者披上了大東亞解放的外衣,將一切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歸于東亞解放,希望中國婦女能在大東亞戰爭中“共同覺醒,共同奮斗,在戰時體制下對國家貢獻忠誠,刻苦節約,做一個困難時期下的健全女性”。
在婦女界的專欄中,多篇文章要求“處在這個非常時期的婦女們,應該特別把追求物質的欲望愈薄弱愈好,要立志艱苦,而不可流連于淺薄的享樂”,“一致聯合起來打破當前的難關,以為國家民族樹立一新基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今日中國婦女應有的覺悟》認為婦女同胞“不能不注重心理與人格的修養,而忽略種種無意義的形式外表”,新時代的婦女必須接受相當的教育,明了世界大勢,有充分的常識,獨立的能力,與自尊的人格。
二、美與藝術的追求
在文藝領域,“婦女們所占的地位,實在是低微的很”,中國婦女文藝生命的薄弱本就是受到整個社會“男性中心論”的支配,文學史上的陽盛陰衰不足為奇。這并不歸結于婦女對文藝事業的不熱愛或天生無研究之能力,而是男性社會對婦女文藝的壓制所致。
在《中國婦女與文藝》一文中,作者夏孟剛借由清代文學家史學家章實齋在《文史通義》《婦學》一篇,闡述了自己的婦女觀,認為上天給予男女的聰明智慧是相同的,婦女也可以明詩禮,同時婦女更是有優美的文學天性,不應該阻礙她們的發展,且“男子之治文藝多懷著私心,要拿著文藝作他們謀得利職的捷徑,為他們經營富貴的兌換券”,而女性則不同,“女性文藝沒有爭名奪利的欲望在中間作祟”,但是由于禮教的束縛,“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原則使女性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個別愛好文藝的女性甚至會因才思敏捷受到男性嫉妒。文章舉北宋詞人李易安、朱淑真、遼宣懿皇后蕭觀音、明末清初吳江葉氏母女等著名女文人倡導女性不應妄自菲薄,需追求文藝創作。
除了對婦女創作的鼓勵,《華文大阪每日》還希望眾多婦女在婚姻生活中堅持文藝原則,認為婚姻與愛情“自始至終需要以藝術的手法,藝術的心境來培植、看護與創造,戀愛是一種藝術,婚后的生活尤其是藝術”,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于如何使用藝術的手法為婚后生活創造動的旋律,《婚后藝術生活三原則》一文給出的建議卻頗為低俗,一是夫妻雙方保持婚后神秘感,文章使用大量的色情描寫,露骨的言論將夫妻的床幃秘事分析為欲擒故縱之術,教授婦人御夫之道;二是夫妻保持婚前的友情,維護雙方的獨立人權,尤其女性應將自身地位提至與丈夫相平的位置,文章甚至建議女子常常使用請求商量的語氣,并擅長觀人;最后一條,文章以赤裸裸的“性”為出發點,期望女性“能夠聰明的運用藝術心境培植、維護與創造”,使“自己的小屋里流淌著花瓣落在水上的清悠悠的樂聲”!
三、結論
在淪陷區的奴化教育工程中,新聞、出版界成為日本人格外關注的領域,《華文大阪每日》作為專門針對中國淪陷區發行的華文刊物,其所刊發的文章無一不體現了日本對華的統治意識。對淪陷區婦女這一特殊群體,《華文大阪每日》創辦獨立的欄目,一方面歌頌日本本土婦女的美德,為中國婦女樹立楷模,另一方面又以“東方婦女固有之美德”與西方婦女獨立自主之觀念相雜糅,期望中日婦女既能在家相夫教子,又能出外承擔社會責任。除了正面的宣傳親日友善、大東亞共榮之精神,部分文章還以所謂的藝術生活腐蝕弱化淪陷區婦女的反抗情緒,并借此粉飾太平。由此可見,《華文大阪每日》對于淪陷區婦女的教化完全屬于日本“大東亞共榮”的國民意識建構的一個方面,婦女界專欄與其他文章共同向淪陷區人民宣揚大東亞戰爭的道德合理性,培養日本在華的“順民”,但是這些冠冕堂皇之語赤裸裸的文化宣傳早已被人民參透,日本侵略者想要以此征服人心,為自身的統治正名不過是一個笑話!
【參考文獻】
[1] 時秀文. 職業婦女與家庭婦女[J]. 華文大阪每日, 1942,8,9:29.
[2] 八野井寶. 不讓須眉勤勞衛國的日本女性職業[J]. 華文大阪每日, 1938,1,4,33.
[3] 萬孟婉. 今日中國婦女應有的覺悟[J]. 華文大阪每日, 1941,6,11,19.
[4] 夏孟剛. 中國婦女與文藝[J]. 華文大阪每日, 1941,6,10,19.
[5] 莫 須. 婚后藝術生活三原則[J]. 華文大阪每日, 1939,2,8:28.
[6] 劉寧元. 北平日偽婦女報刊情狀[J]. 北京黨史, 2015,5.
【作者簡介】
劉倩男(1988—),女,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