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軍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生的德育關系著學生的一生,影響著學校的健康發展,因而把學生的德育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才能有效地達到育人的目的,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一、堅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要一味地給學生講大道理,要將深奧的人生哲理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易懂的實事,用身邊的人和事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從小故事、名人傳記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與學生多接觸,找學生關心的話題,多與他們談心,談學生對家庭的認識,對社會某一現象的分析,對班內某一行為的看法,從而了解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同時也能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掌握第一手資料,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讓學生在自我感悟中實現自身的完善,最終獲得和諧發展。
二、堅持把德育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學校要充分利用好環境育德、國旗下教育、法制教育及班級育德,把德育滲透到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德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1.環境育德
學校應注重創設文化氛圍,對校園圍墻和生活設施周圍、樓道走廊、文化長廊、班級板報等的布置都應讓學生參與進來進行設計,懸掛關于誠信、禮儀、敬師、尊老愛幼、勤勉、愛國、勵志等內容,讓學生親身感受人類從古代就重視品德教育,讓學生體驗到教師、學校對他們的期望與關心,希望他們能成為尚德有為的青年學生。
2.行為育德
道德教育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真正滲透到日常實踐中去,讓學生在校園、班級及各項活動中都能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和衛生習慣等。利用每周的國旗下演講進行愛國、衛生、禮貌等方面的教育。利用每周的班隊會讓學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每一個學生接受全班學生的監督,讓他們在別人的幫助下成長。讓他們吸收他人的長處,不斷改掉自身的缺點,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2)注重法制教育
對一個人來說,法制是“外在的約束”,道德是“內在的自律”,只有把“外在的約束”和“內在的自律”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合格的公民,進而成為高尚的人。因此,學校要適時邀請交警、民警等人在學校召開法制教育講座,以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來教育學生。班主任要經常組織學生觀看關于學生品德教育方面的視頻、動畫等,對學生進行德育。
(3)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德育的質量與成敗。因此,我們要積極改進各個科目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式等教學形式,寓教于樂,深入淺出,既傳授知識,又將愛護花草樹木、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學習英雄人物、陶冶生活情操等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體驗育德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有些行為自己無法判斷對與錯,所以學生在生活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即使學生犯錯了,老師也不能采用單一的處理方式對學生橫加指責。老師要先了解學生犯錯的動機是什么,是學生想要嘗試什么還是學生想要驗證什么,老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其行為是否有道理,只有當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教育時,學生才能明白原來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道德與法的。所以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老師要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利用和挖掘身邊的德育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
三、堅持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生在青春期時,容易產生心理閉鎖、情緒、情感激蕩、早戀等現象。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必須依據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確立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階段性目標,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堅持發揮家庭育人的功能
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只靠學校是不夠的,學校還要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團課輔導等形式向家長和學生宣傳培養學生生活習慣的內容、方法;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尤其要指導單親家庭的家長如何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探索,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總之,德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探索,把先進、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德育工作中,形成一套理論性、系統化的教育方法,使德育融入學生的生命中,提高學生的素質,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振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J].天府新論,2010(6).
[2]賈紹俊.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雙重視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探討[J].經濟師,2008(2).
[3]關舒丹.論道德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2015(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