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烏云畢力格
摘要:隨著我國高中新課程改革措施的提出,我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實際教學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需要人們及時解決。本論文通過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教訓內容方面的研究,闡述了當前階段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即地理課程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初高中知識鏈接存在斷層,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同時提出了解決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應對措施,旨在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要問題;應對措施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授課教師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現階段高中生仍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因此在現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只注重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著重加強了對于高中課本理論知識的教授,而輕視了對學生收集、整理歸納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地理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途徑與手段,是連接前后兩個“維度”的橋梁。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從高一開始就向學生傳授一些萬能答題板,無形地鉗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逐步僵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初高中之間知識鏈接存在脫節
長期以來,初高中教學脫節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受各地方教育政策的影響,甚至某些省市直接取消了對地理課程的考核,導致初中地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再者由于高中地理課程知識理論難度大幅增加,初中地理水平的學生無法再—定的時間內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理論的學習。高中階段地理學習整體跨度增大,各原理及定律較抽象,知識點間縱橫方向的遷移性強。但教材內容卻相對精簡,教師需在課堂上作大量的知識補充,部分學生卻不以為然,對補充知識點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度,課堂注意力渙散,學習效率較低。
3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雖然此次新課改強調改變原有的評價機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仍然沿襲傳統的評價方式。突出表現在重視單一的成績評定,以考試分數作為終結性評價指標,輕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也忽視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即缺乏相應的形成性評價機制。
二、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應對措施
1明確地理課程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統籌全局。高屋建瓴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溫習相應的初中基礎知識。由此及彼,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為其學習更高級別的地理知識做好鋪墊,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初中地理課程主要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及時復習對應的初中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作深入剖析,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程度。
2加強地理課程內容講解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階段,應改變傳統僅僅教授教材地理知識理論的教學方式,加強對于學生課外地理知識的了解以及擴展。雖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主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藍本,而應當依據教材內容不斷拓展與之相關聯的地理知識。如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合理地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即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持有創新價值取向,以便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創造出更多的空間。
3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在2002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應該“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具體做法可以“建立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為此,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評價機制。例如,地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測試結果努力程度,學習動機強度,課外實踐能力等相應指標。為每一位學生制定成長記錄袋或檔案袋,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有效結合起來綜合測評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普通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效率對于提高高中生地理課程知識理論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實際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注意明確地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全面化、系統化的為學生進行地理課程知識的講授。同時,為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課堂相關地理知識理論,高中地理教師進行知識理論的教授階段,應當加強知識理論與學生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此外,高中地理課程教師應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實時對學生地理課程知識的學進行評價,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知識的學習情況,從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有側重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