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珍
摘要:本文從中學生英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現象出發,探討了母語正、負遷移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層面的具體表現,旨在充分利用母語正遷移,正確認識母語負遷移,對中學英語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教學;母語遷移;
一、母語遷移理論概述
“遷移”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一般認為,“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開始學習的,先前學習的知識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作用。根據遷移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可將遷移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顯然,正遷移對學習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對學習有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周桂春先生認為:“二語習得和外語學習不是零點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的。”母語遷移作為一種普遍現象,與中學英語教學聯系密切,對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意義重大。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遷移這一心理學概念的基礎上,語言學家在語言習得領域進行了母語遷移的研究。“母語遷移主要是指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不自覺地將學習漢語的方法和經驗等遷移到學習英語課程的過程中,借助漢語來理解和加工英語知識,并對兩種語言進行比較和聯系的現象。當兩種語言出現正向遷移時,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更加輕松、高效的學習;而當出現負向遷移時,就會阻礙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學習,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母語遷移的重要影響,從而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難度,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二、正向遷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影響
1、語音學習中的正向遷移
語音學習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聲調語言;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語調語言;兩者在語音層面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漢語中不存在//這一讀音,這就給許多學生準確發音造成了困難。但另一方面,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在語音方面存在許多相似性,利用好這一點可以進行正向的母語遷移,幫助學生掌握發音。如漢語中的聲母、韻母、復韻母在一定程度上對應著英語音標中的輔音、元音和雙元音。漢語中的p, t, k在英語中也有與之相同的/p/、/t/、/k/等音素,這就為學生掌握這些音素的發音降低了難度,學生很容易理解并準確發出英語中這些音素的正確讀音,兩者之間的這一共同點可以很好地為英語語音教學服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握兩者之間的細微差異,以幫助學生準確發音。
2、詞匯學習中的正向遷移
詞匯屬于語言的基礎知識內容,在中學生的英語學習中有著奠基性的意義。初中是學生的詞匯量起步積累階段,由于數量多,學生往往在記憶、理解、運用詞匯方面存在困難。而正確地認識到漢、英兩種語言的詞匯共性特征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記憶詞匯。學生在記憶以下單詞,如:sofa, chocolate, vitamin, radar等時,往往花費的時間、精力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母語在詞匯學習中的正遷移作用:以上音譯單詞的發音與漢語基本一致。教師可充分利用正遷移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再如,在漢語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部首”的概念,如木字旁通常代表一種樹木,而在英語中也有許多詞綴,如-er通常代表職業。教師可利用詞匯的正遷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構詞的特點,舉一反三,總結正向遷移的規律,促使學生更容易地進行詞匯學習。
3、語法學習中的正向遷移
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語法概念為語法學習的正向遷移提供了理論支持。“目前,漢語采用的語法分析是中心詞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而英語的語法分析采用的是五分法和層次法,與漢語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強化學生利用母語對英語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的意識,采用類比教學,比較兩者的相似之處來進行語法教學的正向遷移,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語法概念。例如,在分析英語句子的結構和排列順序時,便可以類比漢語的句子結構。漢、英兩種語言的句子在結構上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五種基本句型的結構,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充分利用漢語的正遷移作用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
1.S+V(主+謂)They left.(他們離開了。)
2.S+V+C(主+系+表)She is a student.(她是個學生。)
3. S+V+O(主+謂+賓)I want a gift.(我想要一份禮物。)
4. S+V+O+C(主+謂+賓+賓補)We elected him monitor.(我們選他做班長。)
5. S+V+o+O(主+謂+賓+賓)Mary lent me the car.(瑪麗借給了我車。)
當漢語與英語的語法之間存在相似之處時,教師可利用漢語的正遷移進行語法知識或句子結構的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負向遷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影響
1、詞匯學習中的負向遷移
初中時學生正式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對于一門新的語言的學習,學生往往采用機械的、無意義的記憶方法,而忽視單詞的意義和具體用法。另外,由于缺乏英語學習的真實環境,學生很容易受到母語的慣用表達的影響,從而產生了詞匯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學生經常在詞語的搭配、詞性辨析和語義內涵等方面出現錯誤。學生容易把漢語中的固定搭配直接遷移到英文中,如將“看書”、“價格昂貴”直接譯為”look books”,“expensive prices”。另一方面,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注重意合,受母語的表達影響,許多學生對于英語詞性的敏感度低,常犯詞性方面的錯誤。例如在表達“他很快樂。”時,學生經常出現”He very happy.”的表達,將形容詞視為動詞,導致句子謂語動詞的缺失。漢語與英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在詞匯的搭配、使用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性極易產生負遷移現象,影響學生的表達和理解,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早意識到負遷移現象,抓住學生學習的難點,強化訓練,最大程度上減小負遷移作用。
2、語法學習中的負向遷移
在開始學習英語之前,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學校學習中全面地接受了母語的熏陶;作為學生的母語,漢語對學生的語言使用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初中英語的語法學習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漢語的影響,產生負遷移現象,具體表現在名詞單復數、語序、時態、語態、主謂一致等方面,阻礙了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的正確掌握。例如:英語中各個時態的學習。在英語中,通過動詞的變化,共有十六種時態;而漢語中的動詞沒有詞形變化,不存在復雜多變的時態,其時態概念常借助修飾語來體現,如“曾經”、“已經”、“將要”等。漢語中動詞曲折變化的缺失導致了語法學習負遷移現象的發生,使學生無法準確掌握時態概念,形成時態變化的表達習慣。如:學生經常忽視動詞過去式的變化,而將“我昨天去購物了。”直接譯為”I go shopping yesterday.”,出現語法錯誤。漢語的負遷移在語法層面有許多表現,教師應引起重視,逐步引導學生盡可能擺脫漢語負遷移的影響。
四、結語
“艾爾莎·奧爾巴赫認為, 用母語教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安全感”。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母語的正遷移,盡量弱化母語的負遷移,能夠使母語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催化劑,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王雯.淺談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中學時代,2013,(10).
[4]王輝躍.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現象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5]馬偉,楊斌.母語遷移促進中學英語語法教學[J].宜春學院學,2011,(01)
[6]劉小慶.從Vygotsky的“腳手架”理論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的作用[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