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華 苗瑞洲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民辦教育的興起,以及我國生源的減少,我國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在此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做出適當的課程調整,以滿足“低質量”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通過對現有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借以希望為高職高專院校的轉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高職高專、課程體系、課程調整、“低質量學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河南省的教育水平和狀況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學率逐年提升,截至目前,河南省目前有77所高職院校,52所本科院校。2014年,我省高考報名人數為72.4萬,招生計劃為63.3萬,預計錄取率有望達到87.4%。然而我們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我們的高考報名人數在下降,然而招生人數卻在逐年上升。因此,河南省高校入學率提高的同時,高職高專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為了保證高職院校的生源,教育部門正在轉變態度鼓勵一部分中專生進入高職高專院校進行深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生源的質量,在末端的高職院校和民辦院校的生源質量下降得特別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證教學效果,如何讓學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學習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種現象不僅是河南省,我國其他省份面臨同樣的問題,為此,我國的很多學者就此問題都給予了相當的關注。
一、國內外教改經驗對比分析
我國的一些學者從國內外教育對比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葉信治(2011)認為大學教育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大學課程體系的質量。課程體系的設置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及發展方向,其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后勁。他認為美國的大學在保證課程質量上有一套行之有效卻并不復雜的策略,即以課程的開設、變革和退出機制來保證課程的方案、資源和條件的質量,以選課制、基于課程綱要的教學、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方式、嚴格的評分制度、與教師利益相關的教學評價制度等,來保證課程實施的質量,值得借鑒。
駱琤(2009)通過對中美的實踐課程的對比,也得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課程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老師專業化水平。駱琤首先分析了中美教育實踐課程的歷史發展軌跡,他認為兩國的實踐教育課程的發展軌跡擁有著大量的共同點。我國教育實踐課程對準教師的“四大要求”分別體現在專業思想、知識技能和辦學檢驗等三個目標領域中。而在“標準本位”理念的影響下,美國的課程目標則依托各層面專業組織開發的師資培養標準,關注未來教師顯現出的符合標準的專業素質,并從專業品質和教學實踐能力角度來確定課程的目標領域。
另外,他對中美教育實踐課程內容的比較研究,主要從內容選擇和內容組織兩個層面展開。中美教育實踐課程所選擇的內容包括各類見習、演習和實習活動,以及準教師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機構中所獲取的相關體驗。兩國的課程內容在課時比例上存在較大差距。在時段安排上,我國采取的是“集中式”和“全程漸進式”的混合形式,美國則采取“滲透安排法”來設置課程內容。此外,兩國教育實踐課程的活動或模塊組織也顯示出不同的邏輯順序,主要表現為我國的“并列分置式”和美國的“模塊整合式”。
文章最后指出我國教育實踐課程的變革趨勢必須立足于課程理念的轉型,培養“樂教”、“善教”和“研教”的未來教師,要通過拓展、整合、滲透與漸進等手段更新課程內容,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實現“共生”、“反思”與“對話”,并形成高效度的課程評價和認證制度來保障教育實踐課程的質量,從而發揮課程對準教師專業成長的巨大價值和作用。
二、課程目標的設定分析
通過以上兩位老師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僅有學生問題思考,同時也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同時我們認為在教學的評價標準上也要改變。因為我國更多高職高專院校的生源質量的下降,很顯然原有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不再適合。因此我們很同意沈曦等人的觀點。沈曦等人(2009)認為制定大學課程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他不僅為教學活動提供指導,為課程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以克服現行的教學大綱的不足,沈曦等人認為大學課程標準的制定者包括教師、課程研究者及學生。同時沈曦還認為大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在發動和動員階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具體制定階段,是自下而上的,教師是制定標準的主體;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完善必須吸收學生的反饋建議。
靳玉樂(1995)認為課程目標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陳斌則認為是指導課程研制過程的準則,是學生完成某個專業課程后將要達到的或獲得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是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具體化。石偉平認為職業教育課程目標與普通教育課程目標沒有本質區別,差異主要體現在課程目標內容上。而胡娜(2011)認為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依據。通過分析基礎主義和反基礎主義課程目標觀定位工學結合課程目標,確定工學結合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進而提出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課程的三級目標體系。王雁飛(2003)認為特定的、占有優勢的成就目標定向對個體的成就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認為,成就目標定向由學習目標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績目標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構成。
三、課程體系的設定分析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恰當地調整和設置課程。王世偉給我們的答案更為合理。王世偉(2012)本文從教育系統的特性、課程實踐的特征、教師角色定位三個角度論述了課程調適的核心假設。提出了課程調適時要依照“社會現實”、“課程標準”、“教師專業發展程度”與“學情”四個原則,主張調適圍繞形式、內容、組織安排、評價與目標等五個層次進行調適,采取濃縮、擴展與調換三種基本的方法。
事實上,我們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汪霞(2013)通過自己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什么是文化素質課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更多的忽略了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同時,根據調查,六所院校對文化素質課程的設置不系統,存在認識偏差的現象,故此,汪霞認為,應該加強引導,注重文化素質課程的建設,學校不僅僅是課程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內涵的建設者。
郭炯,劉懷恩(2009)認為課程主要解決的問題,一是選擇什么作為學習內容,二是如何組織和安排所選擇的學習內容,而協調這兩個問題的關鍵在于課程觀。課程觀是對課程的各種認識和看法的總稱,包括對課程的概念、課程的編制、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認識。課程觀受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競爭都影響著職業教育課程觀。目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觀的研究集中于“目標導向的課程觀”和“實施導向的課程觀”。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層面,提出課程目標由針對職業崗位擴展到職業生涯,能力內涵由任務能力轉換為整合能力,知識技能結構具有應變綜合和創新特征、專業技能的內涵是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結合,側重于創造性智力技能。
陳向平(2007)認為在高職專業課程設置原則方面存在虛化,不具體,不一定能夠實現,可操作性不強,同時陳向平還認為,更多的高職院校的課程結構“老三段”,即“ 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使得專業課程與普通文化課程難以協調,學生的興趣課可專業課也難以協調。從來自企業的調查及從學生今后將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就業環境來看,發展專深的職業能力是當今高職課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趙文平(2013)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呼喚學校課程內在關系的優化。構建符合學校情境的課程結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這是學校課程結構改革的趨勢。學校課程結構是以學校為主體,對學校中的課程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并形成一定的組織形式。學校課程結構是一種彰顯學校目標價值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基于學校情境的課程創生,是一種校本化的課程領導行為。學校課程結構的構建要在審視學校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分析各種課程類型和具體科目的價值與功能,從中選擇符合學校課程目標的課程類型與具體科目,并形成結構體系。
學校課程結構的構建是一種對學校課程情境分析基礎上確立學校課程理念和目標,進而依據學校課程目標構建課程結構并開發和整合相應課程的過程。學校課程結構的構建不單是結構、形式上的變化,更是深層次意義上的學校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教育制度的變革。
通過對以上幾位學者文獻分析,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我們應該在宏觀上進行把握,根據學生的現有情況設定一個標準,然后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對每一門課程進行一個可行的規劃和安排,同時為了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對文化素養課程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學習,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應該設定小的目標以便于學生在短的時間內有所突破。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可惜的是,現在更多的院校不僅不懂得專業課程體系的安排,而且對文化素養課程的理解也不是非常的到位,至于如何細化課程,設定小目標更談不上有所突破。
為了讓老師們對自己所教的學生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和清晰的認識,我們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一些改革和修正,一方面要保證學生不厭學,最好能夠轉化為樂意學,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考慮不僅在學??梢愿蠋煂W,同時走出校園可以自學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同時,我們也應該對老師加以引導轉變觀念,端正態度,在教學方法上和學生溝通上加以創新。以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葉信治.美國大學課程質量保證機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年11 月.第12 卷第6期
[2]沈曦.解飛厚.制定大學課程標準的思考.大學教育科學.2009年第4期(總第116期).
[3]胡娜.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課程目標體系研究.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年09月.第13卷.第9期
[4]王雁飛.凌文輇. 朱瑜.成就目標定向理論中的中介變量研究.心理科學.2003年.第26卷.第2期
[5]王世偉.課程調適論綱.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
[6]汪霞.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基于對六所大學的調查.大學教育科學.2013(3)總139期
[7]郭炯.劉懷恩.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研究的文獻綜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12月21日總第364期
[8]陳向平.對高職課程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年8月.第16卷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年鄭州市社科聯課題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為:ZSLX201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