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鳳嬌
【摘要】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所包含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師和學生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尤為適用。該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支架式閱讀教學法,這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課文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關鍵字】建構理論;支架式閱讀教學;新課程改革
建構學習理論,作為新課程標準制定的理論來源之一,必然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將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著重分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期對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語文素養。
一、建構學習的理念
(一) 知識觀: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絕對化的、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動態性的。知識不過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假設或解釋,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增加,許多舊的知識會不斷地被更新、充實,甚至被改變、被推翻。
知識還具有情境性,不同的知識在不同的場景下不是完全試用的。比如,新聞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客觀性,不帶主觀色彩的,但在《奧斯維辛沒什么新聞》一則新聞稿則獲得了普利策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感情的表達。
此外,由于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理解,學生都是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去建構知識。所以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才能真正感悟和理解所學知識。
1. 學習觀
學生并不是簡單的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學習不是簡單地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的雙向作用下的同化和順應,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
2. 學生觀
建構主義主張,教學的中心應該由教師向學生轉移,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即學生在課堂中是主體,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需要學生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自己去建構,形成自己的而經驗,還需要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進行合作學習。
3. 教師觀
教師的角色需要由主導者、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興趣的激發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確保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效益。
二、閱讀教學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應用——支架式閱讀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為學生理解知識提供概念化的框架,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該教學方式以“最近發展區”為依據,不對學生能力范圍內的知識過多地干涉,盡力引導他們達到更高的水平。
(一).創設情境
在學習新課之初,如何讓學生快速進入新文本的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讓他們覺得本篇課文是原先知識的深化或者不同角度的闡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創設必要的情境,可以達到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目的。
1.舊知引新知
學生的理解力是不斷進步的,設計一些有層次的問題,將學生已知的知識作為基點,引入對目前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看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的接受力會更強。比如對于《梁任公先生的演講》一文,學生之前對梁啟超本人的了解僅僅限于歷史課本上的政治家身份,可以先讓學生講講對梁啟超的印象,再去文中尋找真實的立體的作為教師的梁啟超,比較想象的差異之處。學生都有一種獵奇心理,在這樣的引導下,對文本的興趣會陡然增加。既能達到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同時又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2. 進入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學生個體化的情感、體驗的參與,主要用理性的思維方式進入課文,為改進這一弊端,教師需要創造讓學生對知識有實踐或心理上的體驗的情境。
同樣在教學《及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之時,可以從文章的行文思路出發,先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想象一下,假如一位明星來到學校,你會怎么去把整個過程描寫出來,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么去描寫人物等,在猜想之后,去文中尋找作者是不是以這樣的思路寫的,如有不同的地方,比較作者思路的優點與不足。這樣的一堂設計從學生的心理體驗出發,從這個“支架”的基礎上去學習課文,學生的理解力會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二)探索學習
由于知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學生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起來的,所以需要學生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1.老師指導對課文的探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教師角色的定位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高級合作者。潘鳳湘老師曾說,“我的改革用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由過去的把課文講清講深,讓學生看懂,改變為現在的教給學生讀書方法,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他的八步教讀法,就是教給學生如何學會學習解讀一篇課文,“默讀課文,勾生字難詞——查字典——分小組朗讀課文,聽寫生字難詞——個人鉆研課文,寫出分析草稿——討論分析課文——聽老師分析課文——個人寫出正式的分析作業——寫讀書筆記”,八個步驟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有魏書生的“課堂六步教學法”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先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意見,聆聽學生的觀點,再提供相應的幫助,獲得更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2. 學生獨立探索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觀,“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取代的,不能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且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識,理解更深,更容易化作自身的經驗。
在錢夢龍老師的一堂課中,他讓學生在仔細讀完課文之后,自行提出問題,在所有問題中精選與主題相關的12個讓學生自己思考并小組討論。因為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所以積極性很高,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對課文進行了再次的細讀,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情緒高漲,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深。這樣的教學法,突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老師并沒有消失,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對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是極為重要的。
(三)合作學習
個人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只靠學生自己的理解很難對文本產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只有在與同學、老師協商討論的過程中,才會有更多的思維碰撞。在合作、交流、溝通中,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別人的想法,學會接納,學會反思和評價,最終對知識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
如郭初陽老師的《愚公移山》的教學,一開始提出“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愚笨的老人稱道呢?”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學生的回答異彩紛呈,有說這是“韌性的反抗”、“反映了中國的孝道傳統”、“老人崇拜”的文化、“給我們一種心靈的寄托”并引申到魯迅所說的“希望之為虛妄,正與絕望相同”。從結果來看,這堂課真的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對課文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在這樣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思維得以擴展。
(四)效果評價
效果的評價,既包括老師的評價,也包括學生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并加強形成性評價,多觀察學生在自學和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自學能力的培養,避免應試教育下形成的只注重甄別、選拔的共能,忽視診斷、發展的功能。
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老師心中的答案,更要評價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運用相關資料閱讀的能力,對藝術形象創造性的表達,個性化解讀的能力等。
學生的評價,包括自評和他評,對老師和課堂氛圍的評價,運用此種方式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趙謙翔老師在進行“感悟蘇東坡”一文中,運用了讓學生評價他人的感悟文章的做法,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分析了其他同學文章的好壞,以及自己文章的不足和有點,既體現了自己的辯證分析的能力,又有對自己的正確認識。
總之,建構學習理論對于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等方面,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它旨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個理論對于此能力的培養無疑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汪潮.語文學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趙妮娜.新課程理論下建構主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3.
[6]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3.
[7]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8,145.
[8]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
[9]汪朝.語文學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