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艷
【摘要】在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人文素質教育大體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其自身具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優勢,能夠把枯燥生硬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體驗。第二,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法寶,能夠使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入心入腦,觸及靈魂,引導他們自覺地將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發展中去。第三,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障,能夠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確保個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易經》:“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就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它是人類生產生活實踐能力、方式及成果的總稱。廣義而言,包括實踐能力和精神素質兩個層面。體現在物質實踐層面,就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發展生產力上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在制度和精神層面,就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不斷解放自身的思想,所產生的哲學、政治、文學、語言、藝術、邏輯、宗教等一系列社會思想文化范疇。對人文素質教育,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也有學者將它簡單概括為:“旨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這兩種定義,都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將人文素質視為人的素質組成之一來看待的。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在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人文素質教育自身具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優勢,能夠把枯燥生硬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體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開放性的價值體系,需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提升,這種提升和發展是伴隨著學生不斷成長的步伐來進一步體現的。在今后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們會逐步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開放的價值體系的認知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的內在含義和廣泛的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提煉和集中表達。這其中既包括了激勵人們奮勇前行的美好目標,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也包括引導社會發展方向的基本價值尺度,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還包括了明確指導個人行為準則的基本價值規范,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人類社會基本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和社會主義根本道德,追求的是以人的高度自覺實現社會的進步,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二、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法寶
利用人文素質教育,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改變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氣息淡薄、學生價值觀偏頗的良好契機。
現代社會普遍地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再加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功利思想,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準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目前,高職院校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專業化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注重專業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倫理道德和人文價值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學生的思想觀念中,拿到專業技術某個等級證書就意味著自己具備了相應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識與提高能力并沒有什么關系。他們熱衷于參加社團活動和外出兼職,卻很少主動接觸文學、歷史、哲學等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畢業后走向社會,各種因為人文素質欠缺導致的問題紛紛出現。但事實上,掌握人文知識和提高能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文知識可以內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能力,可以積淀為一個人內在的文化素養。作為一名高職院校學生,應對人類的傳統文化、文史知識等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藝術和倫理道德應有所體悟。大學校園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殿堂,更是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在當今的社會里,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每個人都需要一枚定海神針,那就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鍛造這枚定海神針的有效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這就要求我們,在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需用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引導他們認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使他們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中。這對提高青年學生的學業水平,端正未來工作生活的態度,增強社會的凝聚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使他們肩負起莊嚴的歷史使命,在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
三、人文素質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障
堅持利用人文素質教育,引導高職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可持續的教育工作。
人文素質教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長期堅持的事業。它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在人文素質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歷史、文學、政治、法律、藝術、哲學、宗教、道德、語言等。第二是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相比科學思想,人文思想是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個性色彩和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是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科學方法強調精確性和普遍適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強調體驗,且與特定的文化相聯系。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便是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融入到專業技能中,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提高人文素質課的教學質量。第四是依照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主義、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綜合體現。它要尊重人的精神價值。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指導著正確的方向。人文素質的提高,必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素質教育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事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這項事業的有力保障,它將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人文素質的提高,是關系到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結合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踐行,正是實現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需要心系祖國、自覺奉獻的愛國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這些精神的培養,同樣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潘勇群《論中學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報》2004(1)84-86
[2]楊亞東《加強西方文化通識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國際安全研究》2008(5)82-86
[3]石國亮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讀本大學生版》,《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3 3
[4]張亮《適應時代發展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43-47
基金項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50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