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承美
【摘要】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每次考試都會有大的綜合題體現在應用題中。小學數學應用題考察的是知識點的累計和關系,結構復雜、類型頗多,是許多學生眼中的“頭痛題”。如何才能讓學生克服應用題,學會舉一反三?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
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差,導致許多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學過的不假思索就能做出來,而稍加改動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
1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弄懂題意
解答應用題讀題必須認真、仔細,通過讀題來理解題意。實踐證明,學生不會做應用題,往往緣于不理解題意。較為普遍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一是小學生由于缺少社會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較低,使得小學生對所描述的內容不能夠清晰地理。加上小學生受閱讀能力的限制,如“增加”與“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詞語不能夠準確區分,造成對題意的錯誤判讀,從而影響解題的正確率。
二是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能力相對較弱,耐心不足,部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狀態,審題時走馬觀花,粗心大意。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對學生解題方法的訓練,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一旦了解題意,其數量關系也將明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理解了題意就等于題目做出了一半。當然還要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為了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例如:
①班上的男生與女生共45人,男生的人數是女生的2/3,班上有男生多少人?
②班上有女生45人,其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3,班上有男生多少人?
題①中45人為男女生共有數,題②中45人女生人數,因此計算方法不相同。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引導學生加強分析推理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模仿教師和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因此,引導學生對應用題進行分析與推理,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這也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性問題。
2.1分析條件和問題
解一道題,首先要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分析條件和問題的過程是收集信息的過程,也是理解信息的過程。低年級往往要求學生口述已知的條件和問題,高年級可以教給學生用圖或表來表示已知的條件和問題。
一般來說,題里的問題和所需的已知條件都已直接給出。但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正確收集信息的能力,在適當的年級也可適當出現信息不完全的題目。例如有的題目可以缺少問題或一兩個已知條件,讓學生從實際中收集,加以補充;也可以適當出現一些有多余信息的題目,使學生能在較多的已知條件中,正確選擇有用的條件來進行計算。
2.2分析數量關系
這是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開始,也是解題的一個重要步驟。無論解答簡單的應用題還是復雜的應用題,都要認真分析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已知條件之間、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才好確定解答的方法。
分析數量關系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條件入手,稱為綜合法;另一種是從問題入手,稱為分析法。綜合法比較容易掌握,但其缺點是學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鄰的兩個已知條件就進行計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條件,不從整體考慮。
綜合法是從問題入手,這個稍難一點,但能使學生從整體出發,根據問題分析所需的條件。以我的經驗來談,開始教解應用題,宜于從條件入手。至于學生解題時自己選用哪種方法分析,不必加以限制。
此外,在分析數量關系時,從直觀的線段圖中尋找數量關系也是較為常用的方法。
從線段圖中尋找數量關系,就是把應用題的已知問題來用線段圖的形式表示出來,特別小學高年級的分數應用題,尤其應該這樣,它更直觀、形象,便于思考、理解。
如: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它的1/5,第二天修了它的2/5,還剩30米,問這條路多長?
根據題意,我們可以畫線段圖(如下):
3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步驟
在小學,雖然概括解題步驟是在學習了復合應用題后才進行的,但低年級開始應用題教學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按正確的解題步驟解答應用題,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檢查驗算和寫好答案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如:聯系實際法、問題條件轉換法和另解法等;還可以先由師生共同完成,然后過渡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最后發展成學生獨立完成。
4結語
總之,應用題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決定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對培養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用科學的方法做指導,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洪杰: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研究[J],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
[2]石青林:小學數學應用題審題能力培養概述[J],青海教育,2008年02期。
[3]卜冬梅: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探索[J],內蒙古教育,2005年02期,第35-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