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鵬
【摘要】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反思教師在常態課中的不足及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課堂實踐效果的比較,提出教學方式變革的方式、作用與意義,僅供商榷。
【關鍵詞】教學方式 導課 情境 反思
一、緣由
學生快樂的學習一直是我課堂的宗旨和追求。想要把自己的課堂煉成一個快樂的天地,可隨時間的推移,發現自己課堂的蒼白,于是,我便走入自己的思考的空間,反思自己的課堂,發現在課堂上,以學為中心、基于學情導課的教學方式變革可催生精彩課堂,這種導課變革可是一個細節、可是宏觀預設、可以、是材料選擇、可以、是問題設置、也可是師生互動等等。一種共鳴的導課方式往往會一堂課變得風生水起,精彩無比。我,是這樣的理想追隨者,執教《美國農業》三次不同的情境導入得到不同的效果。
二、實踐
(一)靜態照片導課
1.[課堂回放Ⅰ]
“首先,請大家看圖,回答圖中提出的問題?!痹谥v述《美國農業》導課,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幾個圖片,分別是:圖片1:美國農場的生產照片、圖片2:美國農場的倉庫照片、圖片3:美國農場周圍的道路照片。
問題:圖上反映了美國農業有什么特點?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一片沉默,幾分鐘后,我讓學生來回答:圖片1是說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圖片2是說美國農場的產量高,倉庫大;圖片3是說美國的交通便利……
2.[我的反思]
學生的回答、學習積極性及分析問題的深度與我的預設結果相差極大。問題在那?導入是其中重要的一因子。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導入是一個課的氣氛的營造基礎,如果一節課有了良好的開始,那么它就將為這節課的順利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運用材料導入是地理課的普遍的做法,我就是希望在開始的時候能夠借助學生的思考將課堂的疑問產生,但是,我這樣的導入學生的思維為什么不能被激發?思考許多,發現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材料的展示方式的問題,單純的幾個材料的展示,不僅讓學生很難理解,而且對學生的興趣地提升沒有很大的促進。因此,面對材料的展示方式應該改變。
(二)導游角色模擬導課
1.[課堂回放Ⅱ]
反思后再上課,我把幾個材料通過花樣繁多的方式進行展示了:有請同學做導游來介紹美國;有運用現實中的圖片和材料,如美國前總統布什的話:“當我不在華盛頓的時候,你可以有最好的機會找到我,那就是我如果不在農場,就是在通往農場的路上”;有視頻來介紹農業,讓材料鮮活起來了。這樣的導入我發現一部分學生被激活了,對展現的問題,積極地思考、踴躍地回答,答案和想法層出不窮。正當我得意于此,不經意發現幾張不以為然表情的臉,這可是幾個成績雖一般但表現較好且肯學的孩子啊,我的心頓時咯噔一下,“怎么了”?我一直在問自己,在隨后的課堂上一直觀察他們,我發現他們一直沒有很積極參與活動的探討,寧愿自己幾個人坐在原位上看著書本發愣,也不愿意和大家一起討論。下課后,我問怎么了,卻是接到一句冷冰冰的話,“覺得沒有什么意思,開始就是這樣的。”我剛被那些孩子捂熱的心又開始冷卻了……
2.[我的再思考]
原本覺得在材料的展示形式上的變化引起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是值得高興的,畢竟在課堂效果和課堂的展示上有了一個新的變化。但是從課堂的參與程度來看還是不能讓我滿意,還是存在較大的遺憾。
導入情境如何讓全部的孩子全面參與?這才是導課的關鍵。我思考,高一學生雖心理已趨向理性的發展,但由于知識和經驗的差異,他們還是以感性為主,材料的呈現方式能是自己接受、喜歡的,提出的問題能是經努力可初步解決的。想,我的材料在形式上是改變了,那么是否可以在情境上對它進行處理呢?在情境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參與的積極性,或許能夠收到奇效。
(三)設疑激趣導課
1.[課堂回放Ⅲ]
“同學們,我們有沒有農民家庭的?”、“你們知道我國的一個農民一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幾個人?”猜一猜(3人)、“那你們知道英國一個農民一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幾個人?再猜一猜”(150人)、“那美國一個農民一年生產的糧食可以養活幾個人?還猜一猜”(600人)。
學生不斷的震驚,他們開始思考、開始討論、開始猜測。我用一個問題設計了背景,開始把學生引入到一個新的情境中,看著幾乎所有的孩子的關注的眼神,我繼續我的設計,“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為什么它的農業有這么大的效率?它的特點是什么?”
這是對于問題情境設計的最關鍵的一步,讓學生想知道靈感是什么,但是又無法知道,而這個時候,無論老師能夠擺出什么材料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時,大屏幕上出現了:圖片1:美國農場的生產照片;圖片2:美國農場的倉庫照片;圖片3:美國農場周圍的道路照片。呈現問題:圖上反映了美國農業有什么特點?形成這種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剛剛出示完三個材料,就引來了學生們的一陣陣的回答問題的聲音,而且還出現了許多孩子爭搶著具有,“老師,我知道,我來說?!?/p>
2.[我的啟示]
這堂課因開始的導入激趣而收獲成功的喜悅,面對現在略顯蒼涼的地理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成功。
回望課堂,值得深入思考的是材料的展示。感性的材料比理性的材料有先入為主的優勢,感性材料的直觀、具體,讓學生立刻感受情境氛圍;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感性材料的設置能夠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奠定一個較為順利的基礎,能讓學習主體順利的理解主旨從而順利地實現對比分析歸納演義等學習方式。在材料的基礎上設置一個感性的背景,實際上就是對理性的材料的感性化,從課堂中看來,這樣的變化能夠造出和原來理性材料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三、收獲
現在的中學階段的孩子,都處于一個心理斷乳期,他們既是覺得自己的成長是接近成人了,又在平時的行為表現中體現出孩子幼稚的一面。而且幾乎所有的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都對這個年齡的人起到絕對的作用。所以,當材料感性化的時候,就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難以擋住它的誘惑的,很自然的就參與了這樣的課堂了,于是課堂教學的引導目的就達到了,這樣課堂教學的目標的達到也就順其自然了。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個性,這樣的個性展示為特征,這樣的個性表現為特長。從根本上說來,這就是多元智能的一種綜合體現,他們在學習中把自己最優越的智能展現出來,從而為自己的學習創設一個較好的環境。當我們用多種形式展現材料的時候,也是為不同個性的孩子在展現自己的特點奠定基礎了,各種形式的材料就符合了不同特長的孩子,這也充分的激發了不同特點的孩子的積極性,促成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實現。
建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主體在能動的前提下,在原先的知識基礎上,通過主動吸取新知識,并進行整合、反思、實踐的過程,從而構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學習的過程就是為了構建一個新的知識體系,但是它的前提是在一個主觀能動的基礎上,那么當材料的展示和說明是奠定基礎的時候,分析就是形成新知識體系的一個步驟,在這個步驟實現的要求中,如果是主動的汲取知識的,那么效果就會在主體主動性的發揮中產生,就可以實現良好的效果,新知識體系的建構也將隨著思維的發展而順利構建。
一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預設加生成的綜合過程,沒有人能夠期望完全的生成,也沒有人能夠用預設上好一節課。材料是預設的一個環節,卻也為生成奠定了基礎。當我們面對基礎的蒼白和無華時,我們等待的可能就是無奈;而我們將預設的精彩轉化為過程的美麗之時,我們可能收獲的是一眼的精彩,課堂變革讓學生更快樂,讓老師更有魅力,讓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范蔚. 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朱光勝.關于課堂變革的理論思考.基礎教育研究,2013.
[3]鄭金洲.課堂教學變革的十個要點.天津教研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