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強
【摘要】通過對學生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教學,擴大他們的視野,充實他們的知識領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關鍵詞】教學 欣賞 愛國主義
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可以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入手,深入領會它的教育性,從構圖、色彩、技法與人物刻畫等方面去深入分析。教學中應當注重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形成他們的世界觀。增進他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他們的鑒賞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審美體驗,使其情感升華、心靈凈化,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職美術課的教學中,通過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教學來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質。
一、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我告訴學生,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用筆、墨、紙、硯來表現(xiàn)。通過欣賞大畫家齊白石的作品《祖國萬歲》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幅畫是齊白石95歲高齡時為慶祝國慶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用茁壯的萬年青象征欣欣向榮的祖國,加上祖國萬歲四個篆書大字,充分表達了畫家的愛國之心。畫中的字畫總體看是粗細、長短不等的錯落排列著的三條豎線,并不復雜的穿插變化,紅的果還有印章、 綠的葉、黑的字、白的紙互相映襯。通過欣賞激發(fā)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應該好好地學習并掌握中國畫。
二、用我國著名畫家的愛國事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美術欣賞課中,結合欣賞名畫適當介紹畫家的故事,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美術知識,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對人民藝術家的敬仰和愛戴,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如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借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的《奔馬圖》,他筆下的馬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fā)的神態(tài)。此畫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期間。此時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二次會戰(zhàn)中我方一度失利。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舉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fā)自己的憂急之情。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出鬃尾,使?jié)獾蓾竦淖兓瘻喨惶斐伞qR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這幅畫是徐悲鴻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那六匹馬的神態(tài),把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奔馬圖》不僅表現(xiàn)了馬的精神和特征,更體現(xiàn)了畫家徐悲鴻的愛國主義 。
三、通過欣賞近現(xiàn)代優(yōu)秀浮雕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美術教學是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世界、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種極好方式。通過欣賞近現(xiàn)代優(yōu)秀的浮雕作品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可以向學生講述,還可以通過圖片展覽、幻燈、視頻等形式來講述。如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層四面鑲嵌著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zhàn)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其中由滑田友主創(chuàng)的《五四運動》浮雕,運用了中國古代的迂回構圖法,在嚴謹?shù)男误w中強調線條、追求神韻。雕塑造型概括簡練,作平面化處理,具有浮雕性、裝飾性的人物衣紋吸收了中國佛像中的雕刻手法,凝練含蓄又充滿韻律感,線條剛柔并濟,體現(xiàn)出一種韌勁,這是中國傳統(tǒng)雕塑形式在現(xiàn)代雕塑中的具體運用,結合講述五四運動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四、用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挖掘課本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內容,可以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喚起學生濃厚的愛國熱情,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云,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shù)膶憣嵜枥L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并增添了節(jié)日的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并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于大家的審美情趣。董希文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營養(yǎng),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作品《江山如此多嬌》,是傅抱石與關山月于1959年國慶10周年時所作,現(xiàn)掛在人民大會堂,它表現(xiàn)的是毛澤東《沁園春·雪》的詞意,通過可視形象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和“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景色表現(xiàn)了出來。這幅作品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近景是草木蔥蘢,一片江南春色,遠景是冰山雪嶺,一派北國風光。在時序上,跨越了春與冬,打破了時間界限,使江南春色與北國隆冬同時在畫面上出現(xiàn)。我們還可以看到綿延不盡的崇山峻嶺,莽莽無垠的肥沃原野,奔騰的長江、黃河,以及世界屋脊上的巍峨雪山,其視野縱橫萬里,只在航天飛機上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色,在此一眼望穿,通過欣賞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美術欣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方面,有其它學科沒有的優(yōu)勢。美術的特征是藝術形象,它不是通過理論的說教與灌輸,而是通過具體的、有情趣、生動的形象反映出來的。在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想象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美術的興趣和愛好,以此來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