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賢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推動與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與速度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生活與居住的質量及標準愈來愈嚴格,故文化活動的形式也在進行不斷的變化與創新,從以往單一、傳統的活動形式發展為有品牌效應、有價值且新穎獨特的品牌活動形式。所以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樹立品牌意識并增強其效應,可以使某種文化活動的開展質量及達成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并凸顯出活動開展的價值與意義,使其在人民群眾間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社會市場中能有一定的競爭力。除此之外,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樹立及打造需要長期的堅持,并在此基礎上發掘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時借助新興的網絡技術與激勵手段,以此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手段。
關鍵詞: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樹立與打造;方式手段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183-02
能夠使群眾文化在文化活動中維持強大的生命力并創造巨大的影響及效應,樹立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根據此基礎,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根據時代的多元化發展,正確樹立好品牌意識,加強品牌效應,并打造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最終為社會的人民群眾提供形式新穎且豐富多彩的高質量與高水平群眾文化活動成品。本文根據新時期環境下國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狀況,結合云浮市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實例,對新時期如何樹立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提出具體的策略。
一、云浮市的主要概括
廣東省云浮市,地理位置位于廣東省的西部,不但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資源及土地占用總面積極廣、礦產資源中的硫含量堪稱全國之最、水資源中的過境客水量相當巨大、植物資源中以“雙子葉綱”為市內屬種植物之首且動物分布種類與資源廣泛。而且作為珠江三角洲和溝通大西南的重要樞紐,云浮市的交通路線和傳輸方式都較為發達且完備,而且順著時代的發展與經濟需求,云浮市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少數民族占有人口總數量的四分之一,所以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日益增多。
二、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狀況
據近年來云浮市的相關文化數據表明,全市63個鄉鎮建成了鄉鎮綜合文化站63個,達到省三級以上標準共63間;建成了文化室965間,農家書屋1020間,鄉村歷史文化展示館10間。村級中設置的文體文化廣場達到200多個,其中還有一定數量的群眾文藝社團、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組織及村級廣場舞蹈活動點。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群眾文化活動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是節慶文化活動開展常態化。云浮市以“節慶活動”和“石文化節”、“六祖文化節”、“南江文化節”為龍頭,形成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引導和帶動全市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形成了廣泛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和持續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大豐富和繁榮了廣大城鄉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云浮市每年正月十五舉辦的鬧元宵大型廣場舞會被文化部評為“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傳統節日文化(包括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等)的表現形式不斷豐富,“我們共同的節日”活動組織形式不斷創新,實現傳統特色文化多元化、經常化、品牌化。二是廣場文化活動大眾化。以文化廣場為載體,大力實施文化活動“十個一”工程。目前,全市廣場舞蹈隊伍發展至200多支,總參與人數達3萬多人,文化廣場活動正在向自然村延伸。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特色化。大力支持鄉村祠堂文化建設,鼓勵引導各地舉辦具有濃郁農村地方特色的廟會、誕會、歌會、舞獅等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開展各類演藝、創作、民間絕活展示等傳統、特色文化活動,舉辦“云浮市民間藝術展演大賽”、“民間藝術網上大匯演”;深入開展“歡樂鄉村”、“田野歡歌”、“文化大舞臺”、“百姓大課堂”等農村文化活動。活躍在農村的55個群眾文藝社團、46個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組織、100多個村級廣場舞蹈活動點得到政府扶持。
以近期文化廣電新聞出局進行的“十三五”規劃提出的要求為例,要求具備舉辦文化活動條件的所有地區范圍必須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必須覆蓋市區、縣區、鎮級和村級,并在全部地區范圍內廣泛建立基礎的文化設施。在一定的時期內,經過有效途徑和創新的技術手段并達到該要求后,地區內的群眾文化活動狀況和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農村中的公共文化服務明顯改善、公共文化產品對人民群眾的需求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廣播電視電影與演藝節目等公共文化產品可以滿足城鄉居民的需要,最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
三、新時期如何樹立和打造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
(一)兼具當地特色、建設文化活動品牌
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必須要以開展兼具當地特色且廣大人民群眾接受且喜愛的活動為基礎,還要明顯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因為當地的特色文化,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而不斷發展的,其中包含了地域性和歷史性①,對當地的群眾及群眾文化活動工作者來說,能夠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認同感與藝術魅力。所以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前,可以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解與分析,并通過對其的改造與創新,增強本地區群眾與居民對物質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
(二)結合當地經濟、推動文化發展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群眾文化品牌活動,若想達到一定的規模及影響效果,不但要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而且要能結合當地的經濟狀況,推動文化的發展②。隨著我國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速度得到不斷的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相關的文化部門可以實施“以獎代補”制度,即在所有鄉鎮范圍內對有設立公共文化設施的場館進行免費開放,并開發“農家書屋”的文化工程,以此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人性化服務性能,此外,還可以以市區、鄉鎮內的各種文化場館為基礎,為當地的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一定的物質保障,以保證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打響品牌效應。
(三)解放思想、創新文化活動形式
創新是一切物質與文化活動的精神來源,更是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生命力的源泉,如果缺乏創新,則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的樹立與打造就會沒有任何的吸引力,也注定不能走上一條科學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③,因此必須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及內容,才能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建設長期維持強大的生命力,并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及主動參與。以云浮市的傳統群眾文化活動為例,市區內部在每年正月十五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的“鬧元宵廣場舞會”,文化部門與文化工作者都會采取傳統的文化表演形式,如由中老年人民藝術表演家唱民歌或者跳廣場舞等,通過創新文化活動的形式及內容,可以增設一些魔術、小品、相聲及喜聞樂見的表演節目,以此來創建一個真正具有特色的廣場文化活動。而在傳統的節日文化中,如中國春節、中秋節、七夕節等,可以在保持與延續原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中,不斷豐富及創新表演表現形式,以此來實現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的特色,并能為品牌的建設增添多元化、個性化及其他特色。
(四)凸顯人民群眾地位、發揮效應
因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其開展主體及服務對象就是人民群眾,而且因為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建設具有較強的廣泛性和復雜性,也是一項涉及全方面的工作,必須在相關政府部門級文化中心站的監督下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程序的完成,所以舉辦群眾文化活動時,由當地的黨委部門及相關政府進行組織,并通過相關活動方案的設計,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參與意識,才能真正的把品牌意識實打實的深入到當地群眾的內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品牌建設,需要全社會、全體文化藝術工作者及全體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兼具當地特色、建設文化活動品牌;結合當地經濟、推動文化發展;解放思想、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凸顯人民群眾地位、發揮效應。最后由當地的黨委政府、文化部門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和作用,根據21世紀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及新時期的特色發展,來打造一個真正具有品牌效應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從而推進我國文化活動與藝術領域的發展,最終提升中國全體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及文化修養。
注釋:
①張海英.淺談如何發揮文化館優勢打造群眾文化品牌活動[J].赤子(上中旬),2014(20):293.
②葉慧君.打造群眾文化服務品牌惠民生——記南陵縣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J].品牌(下半月),2015(01):20.
③蔡亞約.結合城市新型節會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廈門市重大節會中的群眾文化活動探討[J].群文天地,2011(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