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陽 胡良波
摘 要: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目標上應該倡導“實基礎、強能力”,堅持基礎應該真正成為能力發展的基礎;在課程內容上應該強化課程內容選擇的社會取向,提倡“以學科為支撐”,在課程實施上要倡導在教育性與訓練性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和平衡;在改革方法上,不僅要重形式更新,更要重視實質變化。
關鍵詞:課程改革;“實基礎”;社會取向;教育性;實質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235-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教育內部正進行著一場革命。應用型本科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類型應運而生。它們把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自己的目標定位,著力進行課程改革。顯然,這場課程改革決不是單純的課程內容更新或教材變換,相對于我國以往的高等教育來說,這是一場教育范式的根本轉換。所以,其課程改革必然是一個開拓創新和艱苦探索的過程,也是我們分析與思考的迫切需要。
一、課程目標要“實基礎”而非“厚基礎”
當前,我國包括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內的許多本科院校,在課程改革中積極倡導“厚基礎”?!昂窕A”強調理論知識的厚實,主張理論知識不僅要有足夠的深度而且要有足夠的寬度。由于學生的理論基礎、師資狀況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原因,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實際選擇也不應該是“厚基礎”,而應該是強調能力的培養,即強調“實基礎、強能力”。所謂“實”,是指實在、實用,不是不要基礎,只是強調基礎應該真正成為能力發展必需的基礎,以“用”導“學”,以“用”促“學”,從而真正把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聯系起來。同時要增加實踐教學時問,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充分利用學科競賽、考級考證、任務驅動、社會參與等多種平臺,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二、課程內容要社會取向而非學科取向
在今天的大眾化教育時代,知識、高等教育和社會三者之問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從以前的“高等教育知識一社會”轉變為現在的“社會一知識一高等教育”。知識不再是委托給教育家的事情,知識要放在社會背景中加以理解。評價知識的標準,不是教師說了算,而是社會說了算,社會的需要才是真正決定課程的最后標準。如果說以前是“生產決定消費”,那么今天則是“消費決定生產”,這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更是如此。由此,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內容體系應該根據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設計,課程大綱制定應該基于社會需求分析,這樣才能真正為地方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三、課程實施要教育性而非訓練性
在人文教育中,不能只靠機械記憶,也不能只憑借科學理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與人展開對話,在反思和體悟中獲得對真理的真切把握和人生意義的深刻領悟;在科學教育中,不僅要重視知識概念、邏輯推理的講授,而且要強調發展人的科學理性,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直覺、好奇、想象等品質;在技術教育中,不僅要強調技術的訓練,而且要打破現代社會所賦予技術的狹義化和低級化局面,發掘與體悟“技術之道”?!凹夹g之道”實質是回溯技術的技藝層面,在這種有境界追求的技藝里,技術并沒有片面化為達成某一單個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種全身心的修煉過程。在這里,技術不是約束白由而是實現自由,不是扼殺人的主體性而是確證人的主體性。
四、改革方法要重實質而非重形式
眼下,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改革較為重視課程形式,而相對忽視課程實質。在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中,形式反映的是分科與綜合、必修與選修、學科與活動等形式問題,而實質則反映的是重“學”還是重“術”、是知識取向還是能力取向等“質”的問題。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度”意識,不僅要重形式的更新,更要重視實質的變化。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需要轉變觀念,確立整體性課程結構觀,認識到課程改革不是局限于課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次,更不能以局部的改革代替整體,而是要關注課程各方面、各層次之問的相互關系,課程改革不僅應涉及“技術分析”,更要涉及價值分析,從而避免課程改革的表層化和“技術主義”的危險。其次,要加強課程研究,深化課程認識。當前迫切需要加強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基本問題研究、課程結構研究和課程編制與推廣研究。再次要強化教師培訓。教師培訓必須超越“教育知識”的陳腐理念,必須超越學科知識的狹隘范疇,換言之,為實施課程改革所進行的教師培訓,不能局限于課程或課程改革,而應立足于課程教學或教學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而且,即使是課程培訓,也不能局限于“課程知識”的獲得,而應該著重于教師課程意識的喚醒,惟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師以積極主動的精神投入到課程改革中來,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的實質性變革。
參考文獻:
[1]工文科.論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職業化取向[J].職業教育研究,2007(07).
[2]李小平.我國人學教與學活動的片而現象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04).
[3]馬斯洛(美),林方等譯.人的潛能和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4]約翰·布獸貝克(美),鄭繼偉(譯).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5]徐平利.教育性還是訓練性:職業教育的哲學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