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小勇
摘 要:該文介紹了成縣蔬菜生產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菜農素質、改進育苗技術、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增大投入、大力發展保護地、積極發展反季節蔬菜、增強市場應對能力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成縣;蔬菜生產;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47-03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Chengxian County,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development proposals,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roving farmers' quality,the grow seedlings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increasing input,vigorously developing protection land and anti season vegetables,enhancing the market response ability and so on.
Key words:Chengxian County;Vegetable production;Present situation;proposal
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徽成盆地西部,全縣土地總面積1 690.23km2,農業人口21萬余人,耕地總面積2.78萬hm2,其中蔬菜生產耕地約8 000hm2,占28.8%。農民人均純收入6 494余元,約12%來自蔬菜生產。從成縣的自然條件來說,蔬菜生產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例還較低,從生產現狀來看還較為落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全縣國民經濟形勢和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本文在調查分析成縣蔬菜生產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及發展建議,以期對成縣蔬菜生產和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有所幫助。
1 存在的問題
1.1 栽培方式落后,管理技術較低 目前成縣蔬菜生產還是以傳統的露地栽培方式為主,雖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了一定數量的保護地用于蔬菜生產,但保護地如塑料大棚及日光溫室占蔬菜用地面積還不足10%。由于對保護地的特性認識不足及管理技術不高,雖有一定面積的保護地,但保護地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致使蔬菜生產受季節及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等本地蔬菜上市時,已被外地蔬菜搶了市場,本地蔬菜反而成了大宗蔬菜,出現了季節性滯銷,價格低,生產的比較效益下降,致使蔬菜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另外,在蔬菜的田間管理方面也較為粗放,很少利用較為先進的管理技術,只是依賴自己的經驗,不能進行科學的田間綜合管理。對于塑料大棚及日光溫室的管理則更為落后,只強調保護地的保溫作用,不注意保護地內的綜合因素的調節,嚴重地影響了蔬菜的生產,造成蔬菜產量低,品質差,菜農的收入低的書面。
1.2 病害嚴重 成縣氣候溫和,降水量年均693mm,導致蔬菜病害易發生。而菜農對病害的認識水平低,缺乏農田植保的基本知識,不能正確地選用農藥,防治效果差,致使蔬菜生產的成本較高,產品的商品價值低,嚴重地影響到蔬菜生產的經濟效益。
1.3 菜農對新技術接受能力差 近年來,成縣蔬菜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蔬菜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靠菜地面積的擴增來實現的,只是簡單擴大再生產的結果。由于菜農科學素質比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對蔬菜生產的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多數菜農雖然有運用新技術的良好愿望,但是一旦將新技術如保護地栽培、良種良法配套、優化配方施肥、反季節蔬菜生產、電熱溫床育苗、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及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向其介紹推廣時,又很難接受或無法掌握,仍然只相信和沿用傳統的栽培方式,致使蔬菜生產的科技含量很低,經濟效益上不去。
1.4 投入不足 菜農小農意識濃厚,在蔬菜生產上不愿有較多的資金投入,看不到蔬菜生產的高投入與高產出的關系,使蔬菜生產的一些較先進的生產設施如大棚及日光溫室很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另外,由于現在農村中大部分的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不愿意再從事蔬菜生產,留在家中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由于受到觀念、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制約、勞動時間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在蔬菜生產方面也不愿再投入較多的時間和勞力,蔬菜生產已快要成為農村中的副業了。資金和勞動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蔬菜生產的發展。
1.5 農肥質量差,氮、磷、鉀比例失調 菜地復種指數高,蔬菜對土壤養分的要求較高,同時不同種類的蔬菜對養分的要求也有較大差異,這都決定了管理者應注意提高施肥質量和施肥技術。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成縣的菜農大多數不注意也不能合理地搭配氮、磷、鉀的比例,施用氮肥比例很大,而磷肥施用量較低,對于鉀肥則施用更少或干脆不施,造成土壤養分單一,肥料的利用率很低。另外,現在的農村家庭由于受到勞動力不足的限制,家庭飼養家畜數量的下降,農家肥的生產過程由于勞動強度大,也不再受到重視了,以化肥取代農家肥是現在蔬菜生產的一大趨勢,即使有少量的農家肥生產,其堆制方法也不合理,如草木灰與人糞尿混合露天堆放,使其有效成分降低,質量差。還有就是在施肥技術上問題也很多,不少菜農不能按照蔬菜生長發育對養分需求的規律施肥,施肥效果不佳。
1.6 市場應變能力差 成縣菜農由于市場經濟的觀念還較為落后,市場意識淡薄,致使蔬菜生產還停留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上,市場上鮮菜除春夏季節之外種類比較單一,這就使得少數種類蔬菜嚴重供大于求,而多數蔬菜則供不應求,造成了蔬菜市場供應極不均衡,結果蔬菜豐收但收入并沒有太多增長。廣大菜農面對這樣的狀況卻不知如何解決,他們安排當年蔬菜生產的依據只是前一年蔬菜的市場價格,盲目性很大。
2 發展建議
2.1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現代蔬菜生產已成為技術密集型的集約化產業,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農業新技術對蔬菜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強,因此要改變成縣蔬菜生產落后的現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加大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的力度,通過宣傳培訓,使廣大菜農充分認識到新技術在蔬菜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接受、應用新技術,提高廣大菜農的整體素質。這一點可充分利用隴南師專農林技術學院坐落成縣的優勢條件,發揮隴南師專農林技術學院在農業教育方面的優勢,舉辦蔬菜生產新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業新技術在蔬菜生產中的應用率,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蔬菜產值的增長,推動成縣蔬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2.2 改進育苗技術
2.2.1 改進育苗設施 目前,成縣蔬菜育苗設施及條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主要采用塑料小拱棚育苗,壯苗率較低。針對這種現狀,要積極引導菜農在改進育苗條件上多投入,運用相對先進的設施與技術,如電熱溫床、陽畦、日光溫室等,提高壯苗率,為蔬菜生產打好基礎。
2.2.2 合理安排播期 播期是否適時,對菜農的收入影響非常大。以春季栽培的喜溫性蔬菜來說,在改善了育苗技術之后,還要合理地安排播種期。要根據當地的終霜期并結合蔬菜苗齡的長短向前推算,若是大棚春季早熟栽培,則應比露地栽培的播期提早20~25d。播期安排合理能充分地利用光熱資源,可以提高保護地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蔬菜生產效益。
2.3 提高農肥質量,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 菜地復種指數高,且蔬菜作物對土壤養分的要求也是比較嚴格的。菜農要充分認識到施肥的質量對蔬菜產量與品質的促進作用,做到合理施肥。一般每茬蔬菜底肥施用量有機肥應不少于60t/hm2,過磷酸鈣800~900kg/hm2。追肥以速效性氮肥為主,適當施用鉀肥,并應根據不同蔬菜生長的特點做到適期施肥,同時掌握住“薄肥勤施”的原則。施肥方法除采用傳統的土壤施肥外,在關鍵時期還應進行葉面噴施。
2.4 增大投入,大力發展保護地 成縣有著良好的光熱資源,這對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是較為有利的自然條件。政府可利用低息貸款和由農技部門派出技術員的方式,降低農民投資保護地的風險,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大力發展塑料大棚、高效節能日光溫室。通過推廣應用這些蔬菜栽培新技術,作為促進蔬菜生產發展的突破口,創造成縣蔬菜生產的新的優勢。可以在店村、拋沙、支旗、、黃渚等鄉鎮,分別建立喜溫性蔬菜的越冬茬栽培、春早熟栽培及秋延后栽培,提高蔬菜生產的經濟效益并調節蔬菜市場的供應。
2.5 積極發展反季節蔬菜,增強市場應對能力 廣大菜農應改變傳統的種菜模式,認識到市場的需求就是自己的生產方向,積極生產反季節蔬菜。利用日光溫室在冬春季生產市場奇缺的茄果類、瓜類等蔬菜,在春季生產大白菜、蘿卜及胡蘿卜,夏秋季生產萵筍、豆類等蔬菜,既能解決市場供應種類,調和生產旺季集中成熟上市滯銷、淡季蔬菜緊缺的問題,又由于反季節蔬菜價格較高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當然,生產反季節蔬菜技術要求是較高的,只要品種選擇得當,精心管理,其產量與品質不會比傳統栽培低多少。
3 結語
加快成縣蔬菜產業發展除采用以上措施外,農業部門還應加強對菜農的生產進行引導,加大優良品種的引種力度,對蔬菜病蟲害的發生進行測報和提供技術支持,以使菜農能積極有效地進行防治,減少損失,提高效益。只有采取綜合集成技術,才能促進成縣蔬菜生產向規范化、產業化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