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秀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人們研究和認識較多的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則是關注不多,認識不足。大量事實表明,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諸多問題,并時時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1.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幼兒園的自然環境到老師和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教育的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2.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或者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學、曠課,到處游玩。有些孩子的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干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干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實現,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3.過度依賴問題
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是溺愛。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當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他們就生成了依賴感。但隨著重復這樣的惡性循環,小學生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也要家長給他們穿衣、吃飯等。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1.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采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營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培養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的形式開展,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2)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模范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會接觸許多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記錄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教師應該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教師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教師應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學會放松。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松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會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會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不用過于擔心內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后,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