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于近期舉辦2016國際教育展暨第九屆優質國際初高中名校展。
近幾年,在國內大大小小的國際學校教育展上,都會出現家長擠爆頭的場面,尤其是有公辦校國際班參加的教育展。可見國內家長及學生對于優質國際教育的追捧程度。
公立名校太難進,送出國門傷別離。國際學校真的是讓孩子擺脫應試枷鎖的靈丹妙藥嗎?
拒絕“小別離”,向國際學校要優質教育
韓明(海嘉國際雙語學校學生家長)
我本來想送兒子去美國讀中學,但不久前中國赴美小留學生翟蕓瑤因人身傷害罪被判13年的案件讓我認識到,看上去很美的留學卻極易失控。還處在青春期的“降落傘少年”們一般很難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及時引導和教育,容易誤入歧途。
另有報道說,曾有中國赴美留學生在寄宿家庭游泳池溺水數小時都沒人察覺;一些有性侵等犯罪前科的人在治安不佳的地區低價租房,做起中國留學生的寄宿生意。我因此打消了跟兒子“小別離”的念頭。
為什么不去讀公立學校?小升初入學政策變來變去,我們這些非京籍、非片內家長帶著孩子走上“非主流成長”的教育道路,其實也是情非得已。
我希望孩子在相對快樂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在求知的同時學會作為“社會人”的一些基本準則。
我的觀察是,國際學校的老師不要求學生得高分,也不要求作業寫得多完美,但絕對不允許學生抄襲,學生可以對老師提出不同的觀點,但絕對不允許頂撞老師。有數據統計,曾赴美留學或者在國際學校就讀、后被要求退學的中國學生中,大部分不是因為學術問題退學,而是操行問題、教養問題和基本規則的問題。
中國家長把讓孩子接受最優質教育當成剛需。現在的情況是,國內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公立名校太難進,而送孩子出國,“小別離”的風險又太大,所以我覺得隨著市場的發展,未來國際學校還將經歷野蠻生長的階段。
但未來,國際班將逐步從公辦體系中剝離出去轉為民辦。因此,國際學校或者是國際班要想取得家長的信任,恐怕靠的將不再是公辦校的牌子,而是自己的品質以及口碑。
所謂“快樂教育”,其實是東施效顰
薛涌(旅美學者,美國薩福克大學副教授)
現在的國際班,許多相當失敗,學生家長滿意的不多。為什么?因為這種國際班仍是鑲嵌在舊的教育體系之中,還是用應付高考那一套為學生準備留學。
哪怕是在那種一進高中就簽約走留學軌道、由美國“原裝”班底主持教學的學校,還是難以專心準備留學,因為學校必須完成義務教育任務。
在制度上矯正這種現象的一個辦法,是國際班從公立學校徹底脫離,獨立辦國際學校,并引入國外的“原裝”教程和師資。這樣,可以從公立學校必須對付的“功課”中抽身,專心準備留學。
另外,國際學校的模式要選對。現在的國際學校,經常以“輕松快樂”招搖,或似是而非地追逐美國寄宿學校的模式。崇拜的是人家的“貴族氣”,實則東施效顰。
中國的國際學校,最值得參考的是美國那些高度競爭性的學校模式,比如一流的公立高中,特別是公立的“考試學校”。所謂“考試學校”,不是搞應試教育,而是一種學生經過嚴格選拔、非常注重學業的公立學校。
這種學校,其基本精神是唯才是舉,從各個階層特別是平民中選拔佼佼者,很少有“貴族”那樣的噱頭。當然,這樣的國際學校需要相當的條件,只有少數家長能夠負擔。但是,這種“高端”教育,至少有相當有益的示范效應,讓學生和家長以奮斗的心態面對留學這一艱苦的冒險。
教育過程最好是以非功利的知識探索為主體。可惜,在現實中,學生總是跟著某種功利的指揮棒走。在這種不幸情況下,指揮棒就不能瞎指揮,更不能一個往東指,一個往西指。
擺脫應試枷鎖,國際學校非靈丹妙藥
李錳(北京世清國際學校國際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當國際學校的大門面對國內同學徐徐打開之際,請不要急不可待地沖進來。我理解家長們急于掙脫應試枷鎖的心情,但是很可惜,國際學校不是靈丹妙藥。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很矛盾的,現在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發展各種特長,可是又怕孩子把特長當真了。
一篇網上挺火的文章說,我們這一代人學工程和經濟,是為了讓下一代人去學習歷史和藝術。但是自家孩子真要把歷史和藝術當飯吃,很多家長又覺得不值當了。
選擇國際學校別葉公好龍,國際課程項目是一條極小眾的道路,并不適合所有人。
家長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國際學校,既要考慮自家經濟水平,也要了解:讀國際學校的孩子可能沒有國內學籍,等于喪失了回歸傳統教育的機會。
而且,國際學校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樣,一味實行寬松教育。可能嗎?如果追求給孩子極致的自由,您可以在家學習。不管什么學校都是講規矩的地方,國際學校有很多方面的規矩比我國傳統教育要嚴格得多。
國際學校和西方的大學一樣,采取寬進嚴出的政策,淘汰率是很高的。那些被淘汰的學生,他們又很難回到傳統教育體制中去,出路也只有低齡留學一條。低齡留學對學生的考驗就更大,現在是走的越來越多,同時被國外中學勸退回來的也越來越多,多數回流的小留學生會選擇沉默。
所以在越來越多家長推崇國際教育的今天,家長們應該明白,西式教育并不等于完全的寬松,也不等于每個人都會有很好的出路。
國際教育課程體系需更科學
宗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如今,國際上提倡全人教育。而我們公立學校主要教學目標是為了高考,雖然在現有國情下高考是相對最公正的方式,但確實也帶來中學生高三全在復習、不能學到新知識等問題。
國際學校相對來說和國外的教學理念更接軌,相較于以分數論英雄的中國應試教育,其學習方法更綜合,也更重視學習過程,尤其對有出國計劃的學生來說,從國際學校畢業比從公立學校高三畢業更能適應國外的生活。
面對中國高考這一獨木橋,很多家長認為就算把孩子送入中國體制內的學校,國際部、國際項目的出路也更多元;而在現有情況下,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回國后就業更有優勢,這兩個因素讓越來越多的家長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就讀。
目前中國的國際教育課程體系各種各樣的都有,比較多的是英國高中課程,名為A-level,約有160所學校引進。其次是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這是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大學課程,中國約有124所學校引進。此外,用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國際預科證書課程)的國際學校有70多所。除以上三大課程體系外,像中美班、中加班、中澳班也越來越多。
一些學校對國際課程的理解,對國外資源的引進,對外籍教師的質量把關做得不夠,引進的課程體系也比較亂。
其實,國際學校在引進課程時,最好把外國的理念融合到中國的教學體系里面,充分吸收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