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在如今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下,如果還用傳統的經營理念,傳統的思維方法來應對,無疑是在畫餅充饑。傳統的行業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適應形勢的變化,那它終將會變成被后浪推翻在沙灘上的前浪,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本文主要引入“互聯網+”的不良資產處置新路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 不良資產 傳統處置
一、引言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互聯網+”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的經營戰略,則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
2015年末,銀行業總資產199.35萬億元,增長 15.67%。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744億元,不良貸款率1.67%,撥備覆蓋率181.18%。2015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創2009年來新高,2013年和2014年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逐年上升。
三、不良資產的傳統處置研究
(一)處置方法分析
傳統的不良資產處置方法主要有訴訟追償、資產重組、債轉股、拍賣、協議轉讓等。商業銀行獨立處置所面臨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利用傳統催收手段,依法收貸處置成本高。由于我國立法、司法的相對滯后和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企業逃避銀行債務等原因,銀行依法收貸面臨諸多困難。二是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單一,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尚未或難以通過轉讓出售不良貸款;實施資產重組或債務重組的方式難以實現;而實施債轉股后產生的分紅資金遠低于銀行的融資成本;加上類似的兼并重組多由政府主導等,總之傳統的處置面臨的困難重重。
(二)處置障礙簡述
目前四大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兩大障礙,其一是不良資產不能打折處置,另一種是商業銀行將無法使用租賃,轉讓不良資產,債轉股等措施。根據金融系統的獨立運營的原則,商業銀行不能開展投行業務。中國目前的政策和法規制度對快速處置不良資產缺乏明確的支持,影響不良資產處理的速度,并因此影響了諸多方面對創新處置模式的認同程度,這主要體現在政策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和部分空白。
四、“互聯網+”背景下處置不良資產的處置
(一)淘寶拍賣類
2015年5月28日,阿里巴巴與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同時宣布40億元不良資產將上線淘寶拍賣會資產處置平臺,將于6月20日正式開拍。債權人委托法院發布拍賣信息,意向客戶通過支付寶繳納保證金,最后網上競拍價高者得。平臺利用其大數據拓寬了信息獲取渠道,提升不良資產買方的交易活躍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由于資產包數量過多的情況時低價賤賣的局面。
(二)催收平臺類
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將委托方和催收方通過資產360平臺聯系起來,最后收到的回款,支付傭金給催收方,支付資產估算價款給委托方。
(三)交易信息平臺類
分金社利用互聯網,統籌線上投資者資金,購買折價資產,并快速處置賺取差價,這樣普通投資者也能獲得較高收益。但隨著信息透明度不斷加強,未來利潤空間會逐步縮小。目前,互聯網和不良資產的結合鮮有從金融角度分析不良資產業務。
五、“互聯網+”處置不良資產的缺陷
(1)盲目成立催收機構,造成監管隱患。數據顯示,現線上催收機構已經突破20000家,數目龐大,為行業蓬勃發展留下了巨大隱患,低門檻加上缺乏必要的監管機構使得互聯網不良資產問題日益凸顯。
(2)傳統平臺轉型,僅僅是把傳統的線下業務單純搬到線上,未從根本上帶來顛覆性的商業模式。而進入催收行業的非專業行業,又缺乏行業經驗積累,對整個流程都缺乏深刻認識,滿足不了用戶需求。
(3)拍賣分銷產業鏈過長,可能存在意向客戶獲取標的物信息渠道不通暢、交易成本相對較高的問題。
(4)不良資產的相關會計處理還沒有具體規范的條款,給監管部門監控不良資產處置業務造成了困難。比如:重復征稅情況,使得不良資產因成本過高而無法實現預期收益。
六、“互聯網+”處置不良資產的完善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建設
直接針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法律法規還是空白,“真實出售”的標準尚無法律法規監管,這都是當前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核心安全隱患。應出臺與不良資產證券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稅務政策,對特殊目的載體(SPV)的主體資格、發起人出售后的會計處理、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信用評級和增級、不良資產向投資者銷售的原則、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上市交易等一系列問題制定規范化條例,形成一整套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制度管理規定。特別需要制定必要的稅收優惠政策,避免重復征稅,降低處置成本率,廣泛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參與。
(二)發揮中介機構作用,強化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管理
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引進法律、經濟等多領域專業型人才,加強評級機構與信托機構的自主決策能力,保證其客觀公正的立場。SPV信息披露要及時,內容應包括且不限于不良資產的基本信息、不良資產的是如何進行盡職調查依據、會計師與律師的審查意見、不良資產證券信用增級方式等事項。信用評級機構需要對信用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和信用評級的盡職調查等向市場公眾做詳細的披露,并定期發布跟蹤持續評級報告。
參考文獻:
[1]《2014: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課題組.2014: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R].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2014
[2]施其武,許珊珊.基于信貸管理視角下的不良貸款反思:成因與出路[J].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論文,2014(5)
[3]符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金融不良資產拍賣路徑研究[N].上海商學院學報,2011年增刊
[4]王云.運用債務重組手段處置金融不良資產的實例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3):118-120
[5]王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方式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6]沈炳熙,馬賤陽.關于我國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幾點認識[J].金融研究,2007(12):198-204
[7]張萍.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幾點思考[J].浙江金融,2011(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