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摘 要:“意味”簡單的理解就是“意義和味道”,是人們認知客觀對象的抽象感受,是繪畫形式的視覺效果給我們心理的主體體驗,是藝術中形而上的美學,對繪畫形式中“意味”的研究使繪畫選材、布局以及技法更體現“意味”。
關鍵詞:繪畫形式 意味 審美 構圖
通過分析藝術家創作時的心靈感應以及他的審美傾向和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安排,可以讓繪畫作品帶給觀者的是一種視覺體驗與審美思考。我們在欣賞繪畫創作時總是可以找到構成畫面的這些元素,這些分布在畫面中的元素綜合作用給我們的通感而成“意味”,一幅有意思和趣味的繪畫創作正是吸引我們去欣賞畫面的原動力和誘因。“意味”本是抽象的體驗,但不論是繪畫創作中形式與內容的元素在作用與反作用,都會涉及到形式美的法則、技能、韻味,結合作者的視覺理解、覺悟、情態表達最終使畫面有“意”有“味”,這種繪畫形式的“意味”可以說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
繪畫形式的“意味”使繪畫創作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彰顯,因此我們應該研究掌握它的一些規律,在繪畫創作中利用規律讓繪畫形式更有“意味”,這是畫家繪畫創作的根本。繪畫是畫家用心靈與畫筆交融的一種主觀行為,是通過畫筆與繪畫的基本元素在二維平面上表達藝術家自我心靈世界的過程,是傳達信息,體現思想的載體,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可以通過畫面去展現,觀眾通過欣賞畫面進行藝術體驗,所以繪畫這種直觀的視覺藝術在畫面的構建中不僅是審美表現的內容更多的還承載了精神,整個畫面的框架是通過形式去體現的。這個形式由畫面的布局、材料、繪畫語言、韻律等元素組成。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使畫面形式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味道”更有效的讓觀眾在享受視覺審美的同時也可以體味其中的畫味。我們通過研究畫面的“意味”,體味作品,從而讓作品有更高的品味。讓觀眾欣賞作品在心里發生的化學反應,讓“意味”成為審美過程的催化劑,通過研究繪畫形式中的“意味”,分析繪畫作品的審美傾向,讓觀眾品讀欣賞作品之后能帶給更多的審美延伸與審美思考。
一、解析“意味”
繪畫形式給我們的整體感受是抽象的,“意味”是感受對象的想象和畫面形式所形成的整體味道,簡單的理解就是“意義與味道”,一般來講,味道,是我們的味覺感受,但在繪畫里這種視覺抽象的感受是從外在視覺到內在心理的主體體驗,我們很難用語言或者其他方式去表達或者再現畫面中這種抽象的味道與意義,“意味”這兩個字本身就很難充分解構,由此可以聯想到“意義、趣味、韻味、含蓄、品味”等詞匯,但是沒有一個詞可以闡述“意味”在繪畫中的抽象概念。在繪畫創作中哪種抽象的通感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隨著對藝術及藝術家的深入研究與理解,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完成了“意味”的審美體驗。
繪畫創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和藝術家對事物的理解以及創作思想、情感、體驗、選取的材料、技法等緊密聯系,但無論樣式如何變化,總是有不變的共性,即繪畫元素構成的形式美中給我們的通感“意味”,意味在繪畫創作實踐中,是藝術家自身對客觀理解的基礎上所創作的主觀視覺感受,由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決定繪畫的形式美,最終以畫面元素的形式構成呈現給觀者。繪畫形式的不同帶給觀眾的視覺感受和心靈體驗也會不一樣,作為繪畫創作應該是藝術家的主觀行為與客觀相作用的結果,不自覺的呈現出藝術家自己的風格與藝術語言,除了繪畫作品表達的內容以外,藝術家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這種抽象的通感和畫面的主體內容相結合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是給觀者構成“意味”的條件。
二、“意味”在繪畫的形式中是如何產生的
任何架上繪畫都是由構圖、色彩、節奏、材料、造型、筆觸、肌理、等形式元素構成,無論是寫實還是抽象,繪畫形式是構成畫面的框架。我們在欣賞或者研究畫面時總是可以找到這些元素,這些元素在畫面中按照繪畫的規律綜合作用從而構成“意味”,這是我們觀察欣賞畫面的誘因和動力。
繪畫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我們如果一味的追求物理意義上的寫實,而放棄追求心靈的真實。繪畫作品給我們的感受是毫無生機與味道,所以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不僅僅研究以科學為參照手段的寫實規律,而且還思考繪畫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果單純的描摹自然,對繪畫本身的形式美和藝術家內心的心理體驗沒有更多的思考,繪畫形式的“意味”將是無法體現,那就得在繪畫與客觀真實中去研究,把附著在主觀畫面的客觀真實元素加以提煉,觸摸最開始對客觀內心真實的藝術感受。從而在繪畫形式表現上思考創作內容,藝術作品有可能是反復修改,這種思考的痕跡最終在畫面上讓我們品讀出“意味”,這是繪畫藝術的靈魂。
很多作品我們看到是弱化內容表達,而沉迷于研究形式語言的變化,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畫面形式的獨特性,通過材料技法等呈現出不可控制的新的視覺圖像。這種圖像正是藝術家在研究構成畫面諸多元素“發酵”的結果。
我們在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難以言表的快感。如:崔國強先生的《黃土農家》《雪晴》,黃潤生的《高天厚土》《偏巖老街》等作品,畫面內容是表達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我們沒有必要去探究畫面的局部具體像什么,但畫面整體已經把我們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讓人回味無窮,這種效果是怎么畫出來的,是點線面的構成?材料的原因?構圖布局講究?還是色調和筆觸多種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論怎樣,畫面所呈現的形式和語言讓我們看了久久不能忘懷,品讀其中的味道,這就是畫面“意味”的魅力所在。
三、“意味”在繪畫形式中的理性與非理性
繪畫不僅是形式與內容的對立統一,同時也屬于喻哲的范疇,創作內容是把客觀事物各個方面的元素與內在構圖規律的理性結合,以一種特有的外在形式去表現,內容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同時也受形式的限制,不同的創作內容我們會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去表現。那么我們可否運用某種形式去選擇內容呢?形式可以脫離內容而單獨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不論是內容作用于形式還是形式反作用于內容,都離不開形式美法則、韻律、情感、心理感受等傳遞“意味”,所以“意味”是理性與非理性的和諧統一中產生的。也是繪畫形式與內容相互作用的結果。
繪畫“意味”的理性表現,是我們依據視覺經驗和視覺形式要素尋找繪畫形式的審美規律,根據內容與主體需要主觀組織畫面。反映主題的構圖需要如何組織內容來組織畫面,怎樣去搭配色彩營造氛圍,這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吳冠中先生的《玉龍山》把自然界色彩高度概括,用很大的筆觸去表現山的博大與渾厚,用細小的筆觸去塑造細節,通過整體的把握讓畫面整體關系統一,畫面中的幾棵老去的松樹顯得疏密有致,根據黃金分割的法則,將高矮的幾棵樹木自然的結合了物象與畫面比例、形狀等關系,注重藝術“意味”的同時,又使畫面的造型秩序得到了建立。正如南朝謝赫的《六法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是對繪畫形式“意味”理性的生動闡述。意味的非理性是帶給人抽象的心理感受,這是主觀的、情緒化的、不可預知的感受。在創作中是藝術家某種情感的釋放,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觀眾心中產生的新的聯想與共鳴,是游離在作者與作品以及作品和觀眾之間的微妙關系。很難去把握這種抽象不可預知的審美形式,只能是一種不可捉摸心靈感應。
四、“意味”在繪畫中的形式體現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的進步文化的交融,藝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元化的藝術也應運而生,原來的架上繪畫已經不再是主流形態,藝術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去呈現,由此出現了裝置、影像、行為等豐富的藝術形式。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傳統的繪畫形態,往往表現的是比較具象的客觀物象,畫面形式相對比較單一,而這種新的視覺藝術在表達視覺載體和呈現給觀眾的最終形式會多樣化,這個不僅僅是藝術的材料、技法、觀念等的變化,而且在內容方面也極為講究,從而讓繪畫或者新的視覺形象具有別樣的味道和意義。
在繪畫創作中,我們通過對傳統材料的研究與把握,結合時代背景與創作觀念,運用相關的材料與形式,在實踐寫生或者創作中以表達藝術家情感、思想;為理念,注重技法或者材料所呈現的視覺感受,從繪畫原本出發去研究有繪畫元素的點、線、面等構成形式所傳達內容的不同意義與不同視覺感受。圖1是寫生風景油畫,在構圖上采用了長方形的橫向構圖,用色統一中有變化,用色用筆多樣統一,在畫面的整體把握上筆觸與色彩和諧中不失多樣,用筆有力肯定,虛實處理較為得當,讀畫如同讀文章,感覺意義與味道都呈現在視覺形象的組合上了。圖2構圖穩定多變,畫面色調統一,用筆細膩多變,畫面整體厚重,給我們一種對歲月的回憶和對黃土的滄桑感,這就是意味。畫面直接可以表述、自由而多樣化的藝術感受,繪畫的形式與布局起著重要的作用。繪畫不是文學,也不是電影,更不是哲學,但它獨有的藝術特質和視覺效果是它存在的價值所在,由這種繪畫形式與元素呈現給我們的“意味”是繪畫的靈魂。
綜上所述,繪畫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讓內容更有說服力,繪畫形式是繪畫創作的生命,我們可以研究運用這些規律使創作內容在觀眾品讀的過程中更有“意味”,繪畫形式與內容的理性與非理性結合,讓架上藝術創作回歸繪畫本身體現“意味”是藝術家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李松石.繪畫藝術形式[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2]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繪畫性”[J].美術研究,2010(1).
[3]周頤.繪畫形式與形式美探析[J].藝術研究,2005(4).
[4]王志明.繪畫形式產生的基本心理動因初探[J].藝苑,2010(5).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