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摘 要】本文對生態設計理念的培養進行研究,分析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生態設計理念的培養路徑。文章對生態設計理念進行了概述,簡單介紹了生態設計理念的基本內涵;文中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了培養學生生態設計理念的路徑。
【關鍵詞】環境設計教學;生態設計理念;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21-01
環境設計教育必須尊重自然與生態。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謀生的技術,更要處理好人與物之間的復雜關系,在講述生態設計理念的同時,引導、糾正學生的生態觀、文明觀、設計思維習慣,使其三觀正,擁護和諧,愛護自然,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發揮自己的存在價值與設計才能。
一、生態設計理念概述
生態即,一詞最先源于古希臘,其意指住所、棲息地。生態本意指生物與生命物種的原始狀態,生態學專指研究原始生物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的一種學問,生態事物特指美的、健康的、和諧的事物,而生態理念主指人之觀念,生態理念表達了人類對周圍環境的思想認知,生態研究一般以探索人類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關系為主。簡而言之,生態設計理念具有多樣性、持續性、循環性、舒適性和高效性五大特征,生態設計價值取向主要含有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與生態美學觀[1],生態設計原則需要依從功能性、效率性、人文性、生態性進行綜合定位,需要堅持自然美、藝術美、優化利用、科技創新等原則。
二、生態設計理念之培養路徑
(一)鼓勵學生感知生態環境。在環境設計教學中,鼓勵學生感知生態環境,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因為生態泛指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一種循環不息的生存狀態及發展狀態,所以生態也包含了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2]。作為一名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去感知生態,讓學生學會去欣賞大自然,去傾聽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風、光和聲。
(二)提倡學生接觸生態環境。在環境設計教學中,鼓勵學生感知生態環境,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在教學期間,教師當找尋到合適的寫生地點后,應立即組織學生行動起來,并合理安排環境藝術設計作業,以生態設計為主題,要求學生完成生態設計作業,并將生態設計理念貫穿在作業內容之內。此外,教師應提倡學生多自發性的去旅行,去看看大自然,多與生態環境進行接觸,加深自己的生態設計理念。
(三)傳授生態環境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教學中,傳授學生生態環境設計理念,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由于人類最初的藝術都是從模仿大自然、融合大自然、學習大自然而來,因此教師應該在傳授學生色彩、結構、材質、紋理等環境設計知識的時候,要求學生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分析生態環境中有哪些色彩、結構、材質、紋理來自于對大自然的模仿,哪些來自于對大自然的提煉,從而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設計的理解能力及環境設計創新能力。
(四)給予講解生態設計案例。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給學生講解生態設計案例,案例教學屬于一種互動教學和開放式教學,不僅能夠增強教師與學生的感情交流,還能夠通過具有計劃性的教學準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勢必會針對案例進行討論,但是爭論愈大,案例研究則愈深入,愈有意義。在準備案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將一些相關的生態資料、生態案例整合為一個詳細而具體的文案,并設計比較具有爭論性的生態問題,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中合理運用生態設計原則、生態設計價值取向及生態設計特征。
(五)新增生態設計理念相關課程。在環境設計教學中,新增生態設計理念相關課程,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生態理論課、生態設計課屬于高校環境設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與生態設計理念相關的課程安插于專業課、公共選修課之中,能夠讓學生更完整、更充分地理解生態設計理念[3]。雖然在短時間內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設計教學體系,但是只要校方領導愿意重視生態設計教學,高校教師愿意努力學習生態設計理念相關內容,就一定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加完善的、豐富的生態設計知識。由此可見,將生態設計理念完美融合在環境設計教學中,迫在眉睫。
三、結束語
生態設計理念主要體現出多樣性、持續性、循環性、舒適性和高效性,具有獨特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與生態美學觀,還具有功能性、效率性、人文性、生態性,非常具有原則。在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時,必須鼓勵其感知生態環境,提倡其接觸生態環境,傳授其生態環境設計理念,給予其講解生態設計案例,并新增生態設計理念相關課程,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態設計理念。
參考文獻:
[1]郭晶,徐釗.論生態設計理念在高校環境設計教學中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杜文超,盧媛.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理念和生態設計能力[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06):181-183.
[3]高薪茹,張斐然.生態設計理念——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綠色指揮棒[J].藝術教育,2015,(1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