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燕++張雪姣
【摘 要】現如今開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不在少數,《電視攝像》課程作為主干課程之一,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本文結合我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課的開課實際,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示范演示、任務驅動、討論交流與合作學習的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方法。
【關鍵詞】電視攝像;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04-02
如今,要求應用型高等教育必須立足于社會發展要求,培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社會應用型人才。為了達到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圍繞我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調整,《電視攝像》課程進行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的實踐性探索。教學過程突出“應用”二字,達到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與技術能力的雙目標。
現在的應用型高等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在于課程建設與課程改革,同時這也是目前應用型高等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我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市場為導向劃分詳細的技術領域和行業所需的崗位(群),依據本課程的能力與知識制定更加詳實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改革以課程標準為參照突出能力培養,規范并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應用型高等教育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
本專業旨在培養能在各級電視臺及其他新聞媒體、宣傳部門或文化傳媒企業從事廣播電視節目編導、攝影攝像、策劃、撰稿、后期制作以及音響、廣告策劃制作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在《電視攝像》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我們從技術要求與藝術培養入手。為了讓學生在就業領域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筆者結合本課程實踐教學中的嘗試與探索,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導入任務、“手把手”、放開手的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方法。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拍攝出精美畫面,首先要有良好的攝像基本功,包含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規范的操作技能。在我們的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僅需要理論為實操奠定基礎,同時在實操中展現一定的藝術能力,如鏡頭語言的設計等。只有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才能更好地處理鏡頭語言中的構成要素,實現我們最初的主題、內容。因而,在《電視攝像》課程之前有一門前導基礎課程——《攝影基礎》,教師會將影像的基礎理論,比如光圈、快門、曝光等關鍵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實踐離不開理論,理論需要在實踐中應用。在我們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在實踐開始之前,講授本課程關鍵的知識點,比如攝像機原理、電視畫面構成要素等內容以及實踐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項。嚴格按照前期的策劃與要求進行實踐,始終遵循“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應證理論”的操作原則。
二、導入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教師依據實踐教學大綱下達實踐任務,在任務書中指定學生需要完成規定要求、相關內容以及最后的評價標準。一個班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依據教師下達的任務書要求,做詳實的策劃案及責任分工,最后尋找到小組最佳拍攝方案。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重點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例如“固定畫面拍攝”的項目,評價標準為時長5分鐘以上,全片要有主題,畫面全為固定畫面,鏡頭語言要流暢,要有設計感。這樣小組按照評價標準在一起討論組員的責任分工,然后制定拍攝主題、拍攝步驟、拍攝內容及拍攝時間,大家團結一致出謀劃策,創作出完美的作品。在每一次作品展示中,教師都能看到并且感受到學生們的辛苦付出。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展現了作品主題以及拍攝過程中的鏡頭構思。
我校《電視攝像》課的上課方式為一周理論,一周實踐,一周講評。這樣每次講評課上,全班同學通過多媒體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討論交流。在講評過程中,首先每個小組派代表為全班同學講解鏡頭拍攝的構思,然后全體師生共同參與評論。評論過程依次是組內“自評”,接著班內其他組“互評”,最后“師評”。“自評”是學生的自我肯定,同時在“自評”中發現亮點,找到不足。“互評”是組與組之間交叉評論,相互切磋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對于“固定畫面拍攝”的要求,學生們會覺得枯燥。因而在下任務前,可以給學生們展示上學年師哥師姐的優秀作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首先必須把固定畫面拍好,在固定畫面中展現你的構思、影調處理、構圖能力等。在技術中展現藝術構思能力,在藝術畫面中體現技術。
三、“手把手”
作為電視攝像任課教師,必須對講授的知識點與實踐考核點非常熟悉。因而面對學生要“手把手”示范演示指導。由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實踐時所用的設備是SONY198P,Z5C攝錄一體機或者專業的單反相機,體積較小,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在講解的同時,以老師“手把手”的教引導實踐操作。以一個班為例,分成8個小組,依托小組,老師“手把手”,組內團結互助,提升學習的時效性。在大一上學期,本專業就開設了攝影基礎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如何拍攝好固定畫面。大一下學期,接著開設《電視攝像》課程。從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構建起的人才培養體系來看,《攝影基礎》是《電視攝像》的延伸與拓展。二者有共通之處,比如專業術語,專業要求。但要注意的是,攝像除了對固定畫面的要求之外,還應掌握相關攝像機的基本操作與運動畫面、場景調度等更深層次的知識與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靠多媒體來教學,還要靠教師“手把手”示范。教師不僅要對每組同學進行“手把手”教,還要帶動每個小組的組長。這樣,小組組長自然就會充當本組的實踐“老師”,由組長協助教師來指導學生實踐。這樣一來實訓效果會大大提高。
四、結語
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在2014-2015學年的第二學期,我校本專業推出了幾部優秀的作品,如袁世達小組的《只為一頓飯》,片長5分鐘,固定畫面占到全片的56%,作品通過大量的鏡頭語言將母親對女兒的愛處理得“潤物細無聲”。通過電視攝像的實踐環節,學生們不僅看到了自己無限的潛能,而且在團隊合作中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
電視攝像對于技術與藝術的能力發展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持之以恒不斷探索進取的。因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加要與時俱進,探索更多更好的實踐課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良洪.對電視攝像教學的思考[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9.
[2] 馬金鐘.電視攝像技術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8).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段志燕(1987-),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影視攝影、攝像;
第二作者:張雪姣(198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基金項目:山西工商學院2016年度校級教改課題(21)“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電視攝像》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