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香萍+胡雪芳
摘 要:最近幾年,大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甚至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狀況。在進入社會前,很多大學生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不僅會影響正常的學習,而且還會影響其順利就業。本文針對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分析了高職大學生就業前期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高職大學生順利就業。
關鍵詞:高職;就業;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變得越來越富強,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卻變得越來越大。著名作家柳青曾經說過:“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就業,對于高職大學生來說就是關鍵的一步。
一、高職大學生就業前期的狀態
1.高職大學生自我認知的情況
自我認知主要是對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了解。研究表明,興趣與職業成功的幾率呈明顯的正相關。了解自己性格和愛好的高職大學生,在求職方面會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在工作方面也會比較有自信、有主見。不太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自己的學生則在就業方面顯得迷茫,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在尋找工作過程中遇到很大阻礙。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不夠,就業方向和目標更是不明確。
2.高職大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
專業滿意度即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是否滿意。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滿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就業做好準備。與此同時,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間接表明了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認可度,能夠使學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學習中。而對自己專業不滿意的學生則表現出相反的狀態。隨著信息網絡平臺的發展,各類專業信息的公開,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可以對各個專業有相對全面的了解,專業的選擇比較符合自己的意愿。因此,對專業不滿意的學生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是比較扎實的。
3.高職大學生對就業的預期
就業的預期就是高職大學生對尋找的工作崗位的期望。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明確自己的定位,擺正心態,尋找適合自己的企業及崗位,一般都能順利就業。但就目前的就業狀況來看,雖然就業壓力逐年增大,但大學生的就業預期仍居高不下。大多數不愿意從基層做起,期待進入優秀企業,擁有輕松舒適的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前途,找到心目中的“理想”職業。
二、高職大學生就業前期的狀態分析
經過三年的大學學習,高職大學生即將走入社會,開始工作。大部分學生對此充滿期待,充滿希望。但也有好多學生在角色轉換時,出現了矛盾、迷茫、不安、焦慮等各種不適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就業前景的擔憂
近些年來,各高校持續擴招,畢業生人數劇增,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擔憂。不僅面臨著與本科學歷以上的大學生之間的競爭,還面臨就業機遇的挑戰。高職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也受到企業人員一定程度上的質疑,主要表現在薪資方面的待遇,這也影響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就業信心。
2.求職意向不明確
上文提到過,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對自我的認知還不夠,沒有明確的求職意向。他們對工作的認知度不夠,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勝任這個工作,甚至有的學生僅以企業薪酬或企業規模來考慮求職對象。同時,由于這部分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導致在機會前猶豫不決或者在面試的時候會表現出沒有自信,不能抓住就業機會。
3.對崗位了解少
很多學生在就業前對就業的崗位不夠了解,因此對就業感到迷茫,更沒有把握獲得一份工作。大學生能不能在企業提供的崗位上創造出價值,首先取決于對崗位的了解程度。但是目前很多高職大學生對企業崗位本身不甚了解,對具體的崗位職責,崗位的工作內容,崗位的專業要求、技能要求等就更不清楚,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不能在短期內尋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滿意工作。
4.就業渠道不多
高職大學生就業渠道主要集中在網絡求職、熟人推薦和人才市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企業和大學生求職創造了密切溝通的條件,因此,大部分學生會通過網絡渠道選擇就業企業和崗位。但是對于數量龐大的畢業生群體來說,要在網絡上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崗位并非易事,缺乏工作經驗這一點更是“硬傷”。熟人推薦和人才市場求職也是學生求職的主要渠道,相對來說滿意度較高,但是對學生自身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比較高。
5.對就業企業要求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新科技企業成為高職大學生理想就業行業的首選。很多學生認為,在高新科技企業工作,環境舒適,工作輕松,不需要去車間基層吃苦。這類企業雖然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但薪資待遇方面也普遍較高,努力工作,會得到高回報。同時,國家政策也有所傾斜,他們認為在這類企業的工作發展潛力巨大,個人發展空間也很大。因此,只要是高新科技企業,學生就盲目地去求職,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
三、引導高職大學生順利就業建議
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高職大學生承受的壓力巨大,對就業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能夠規劃好自己的就業和人生,在就業選擇上猶豫不決,對就業存在盲區。他們期待工作比較輕松,薪資比較高,待遇優厚。對自身的資歷比較淺、學歷低、能力不足、經驗不豐富甚至沒有經驗等現狀認識不足,提高了就業風險。針對就業的主體——高職大學生,學校與社會都應加以關注,積極引導,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方面
(1)打好就業基礎。高職院校應從學生入學就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工作,講解就業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對就業有一個初步了解。很多高職院校會設置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種就業前的準備,有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清晰的職業規劃有利于畢業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走得更加從容,為學生提供較好的職業規劃指導服務,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這方面還存在不足,課程的實施都是大面積鋪下去的,不能給學生提供具體而個性化的指導,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更別提深入認識自我,樹立明確的學業目標,做好有效的學業規劃,為就業打好基礎了。因此,建議這門課程的教學應加大力度,做好點與面的結合,既有廣泛的知識傳授,又要加強一對一的指導,使學生能結合自身情況做好學業生涯規劃,為就業做好準備。
(2)完善現有就業指導工作。 ①更新就業指導內容。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就業指導方面僅限于就業指導課程的傳授,理論多,實踐少,不能為大學生提供很好的指導。大部分學生在求職的各個階段都會遇到問題,例如, 筆試和面試經驗不足、專業受限等,需要獲得更具體而專業的相關就業指導。高職院校應對畢業生在求職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跟蹤調研,進行分析,不斷更新就業指導內容,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有利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也利于企業更好地招聘人才。②加強創業指導。市場上有很多機遇,部分學生發現商機時會選擇創業,所以高職院校不要忽視創業指導,要增加具體而實際的創業指導,分享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給想創業的學生更大的幫助。高職院校可以模仿政府孵化的方式,指導和輔助學生創業,使之不僅能開始自己的創業,更能堅持長期有效地經營。③完善就業指導網站,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就業指導網站,給大學生提供詳細的就業指導。網站要注意網站功能、網站內容、信息修訂或更新周期,拓展職業信息資料庫,讓學生對就業有更好的認識。在信息化的時代,應該利用更廣泛的平臺,除網站本身外,QQ、微信等平臺也應更好地利用起來,以加強學生就業工作。
(3)增加短期職業化指導課程。很多大學生對職場和工作認知不足,他們所具備的能力不能與工作需要相匹配,尤其是企業對新職工的職業化要求都是剛進入社會的學生無法滿足的。高職院校可以增加一些短期職業化培訓課程,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提升職業能力,使其更快適應企業,進入工作狀態。
(4)增加就業心理輔導。高職院校還要增加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定期和班級的學生干部取得聯系,詢問學生就業前心理狀況,對就業的態度,畢業前的表現情況等,幫助學生調整好心態,明確自身的定位,不好高騖遠。當然,除了加強平常的就業心理輔導,也要對某些學生做實踐性指導。尤其針對那些就業前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高職院校要重點關注,給予心理輔導,引導他們順利就業。
2.企業方面
(1)接納大學生進行工學結合實踐。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工學結合實踐合作,讓企業接納更多學生進入企業工作,讓學生加深對企業和工作崗位的了解。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不僅能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能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通過工學結合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改變角色。如果有表現不錯的大學生,企業可以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直接招聘。
(2)往前延伸崗前培訓。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和企業良好的合作關系,把企業招聘的大學生新員工的崗前培訓延伸到校園內來做。對于企業來說,學生進入企業后入職前的培訓很重要。學生在熟悉的校園接受崗前培訓,不僅能減少企業的工作壓力,更有利于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習,使學生快速適應企業,適應身份的轉變,適應工作崗位,為企業更好地服務。
四、總結
企業近幾年也出現了“招工慌”的現象,招到的新員工心理調適能力差,難以適應企業環境。大學生求職難和企業招人難形成了一個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應屆大學生為主體的新員工未能成功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希望通過高職院校、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努力,幫助大學生精心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再盲目就業。
參考文獻:
[1]夷香萍,黃曉林.新員工離職時間點心理輔導探究[J].科技視界,2013(32).
[2]殷 雷.當代大學生就業的不良心理狀態[J].心理科學,2004(4).
[3]陳 剛,徐 暢.頂崗實習期高職生心理支持體系的構件與運作[J].職教論壇,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