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發
摘 要:歷史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當前,不少歷史教師對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初步明確了進行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精神等人文素養培養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初中歷史;中學生;人文素養
歷史是一門具有豐富人文教育資源的學科。本文擬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行探討。
一般說來,人文素養主要是指通過對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社會學科進行學習,結合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關于道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穩定的心理意愿和傾向。這種素養體現了對人的價值和精神的價值的肯定和支持,反映了人類對自我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懷。作為對人類過往實踐的具體記憶的歷史,不但充分記錄了歷史上人類因理性價值而創造出的卓越成就,也展現了歷史上人類因非理性價值作用而帶來的慘重教訓。通過學習這些歷史過往,不管是理性的價值及其產生的卓越成就,還是非理性價值及其導致的慘重教訓,均有助于喚醒和呵護人的心靈,建構人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習者懂得基于人的角度去關懷他人、群體與社會,從而形成尊重他人、公平對待社會的良好人文素養。由此可見,初中歷史學科對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長期以來,歷史學科的人文素養教育的優勢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掘。根據多年的歷史教學經歷和相關的訪談活動,筆者發現,部分學生認為歷史是所有科目中最沒有意思、最枯燥的科目。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但是,在升學壓力下,歷史教學放棄了原本應該豐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內容,代之以呆板的說教、枯燥的記憶,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學生的歷史思維方式逐漸僵化,個性被嚴重壓抑,就漸漸失去了探求歷史知識的欲望。有鑒于此,歷史學科教學必須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努力恢復歷史教學的真正面目。
因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如何有效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在歷史課改精神的鼓舞和推動下,不少歷史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對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明確了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主要方向。
首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學歷史教材中,關于愛國主義的內容和題材比比皆是,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意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擔當精神,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動深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題材,讓學生知國恥,明國情。
其次,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學習歷史,不但要識記相應的知識點,而且還要發揚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從史實中感悟和反思相應的道理,進而從中吸取智慧。例如,在學習近代文化知識章節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哥白尼、牛頓和達爾文等近代杰出科學家為人類做出貢獻的那些死知識,而不能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個人努力的實踐情況和成功的人生經驗,就很難讓這些科學家的形象具有立體感。
再次,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一個人能不能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有沒有作為一個審美者應該具有的人文素養和感悟。在歷史教材中,美的素材很多,教師在教授歷史知識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識記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感受這些美好事物,并將其內化于身,升華成情感態度。比如,在學到關于中國漢字文化的章節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視頻材料或實物教具等來展示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作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感知美。
最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果不是從事相應的專業工作,在學校教育中學到的具體知識學生大多都會忘記,但是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養成的生活觀念、態度,乃至養成的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會一輩子受用。因此,歷史教學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更是基于知識之上的健全人格的培養。這方面的素材在歷史教材中大量存在,關鍵就在于教師怎么去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吳 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
[2]蘇翩翩.淺議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的缺失與回歸[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