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綺芳
【摘 要】以“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理論為指導,以高中二年級德育課《哲學與人生》教學為例,闡述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活動,將德育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生活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提高德育教學有效性、實效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關鍵詞】中職德育 “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 課堂教學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21-03
2015年1月,教育部正式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新修訂的大綱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并指出,德育課“要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情感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德育評價更加完善。要“建立健全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學生家長等深度參與的德育評價機制”。上述規定,直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幾個關鍵問題:一是要加強中職德育課的地位,它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德育課教學要解決理實一體、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問題;三是對課堂教學的方法改進與目標定位問題提出具體指引,主要是增強德育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
由于生源和教師素質、學校與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社會認同等原因,職校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學生的學習基礎、思想態度、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又阻礙其技能上的學習,影響其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并進而導致學生職業認同感、職業態度、就業素質都無法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從德育課的地位和其對學校德育的影響來看,提高德育課的實效性,可以較大程度上改善職業學校各種德育問題。也因此,職業學校德育問題的癥結最終還是要回到課堂、回到課堂的有效教學中去解決。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認為,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因此,他認為,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美國教育學家加里·D·鮑里奇則更加直接提出了有效的具體教學行為。他認為,有效教學有五種關鍵行為: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學習材料、設備、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間等)、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確保學生成功率,這五種關鍵行為其本質上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行為。因此,中外教育專家都比較認同的一點就是,必須從激發學生課堂學習動機入手去解決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
從遵循教學規律和職業學校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筆者認為,解決德育課堂教學實效性、有效性問題,需要以解決學生學習動機問題為前提。有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喚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為學習做好準備,從而較容易發生學習行為。可以說,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解決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低效問題的重中之重。
動機來源于人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所以,既然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也決定了人的動機是多層次的。
一、“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
“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凱勒設計的學習動機模型(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滿意)頭寫字母的縮寫)。該理論認為,教師的有效教學應圍繞包括:Attention(注意),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滿意)等四類動機策略來設計,這樣就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機,“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如表1所示。
凱勒教授認為,注意、相關性、信心、滿意是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會使學習者喪失學習動機。因此,我們開展課堂教學設計,就要充分考慮這四個要素,忽略任何一個要素,都可能會使教學失效或無效。
根據凱勒教授理論,我們試圖從相關動機策略來設計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
二、“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在《哲學與人生》中的實踐研究
(一)以《哲學與人生》為起點進行學習動機研究的初衷。從學習動機入手,對《哲學與人生》進行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一方面,《哲學與人生》在學生人生成長中的作用是其他課程無法代替的,它對學生認識、解決人生問題,啟發學生思維與行動的智慧,構建學生初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該課程知識結構和體系相對比較嚴密,知識和原理較之其他德育課程也更為抽象,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內容的整合,很難有效地開展教學。再一方面,德育教師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能更好地激發教師的主動性,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意識,并且為學校德育教師開展其他德育課程的教學提供可以借鑒的科研路徑和實踐經驗。
(二)運用“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對《哲學與人生》進行有效教學實踐研究的原則。研究中,教師始終要貫穿這幾個要素:一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式地學習;二是通過行動把所授知識融合于實際生活或者工作實踐中,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又在實踐中感悟知識和運用知識;三是行動導向教學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以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實際來開展設計與組織,并以此為基礎整合課程內容;四是學生在學習中應實現主體地位最大化,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和評價方式由學生完成,教師只是起到行動中的組織、督促者和對話伙伴作用;五是通過團隊拓展活動把哲學知識與生活感悟融合在一起。
下面,筆者以北師大版中職學校二年級教材《哲學與人生》第六課第一框題《正確認識和學會處理矛盾》(本課經過筆者對教材內容整合)為例談談對該模型的實施路徑。
第一,關于“注意”的策略實施
美國教育學家坎貝爾教授認為,“學生升到高年級階段,內隱學習越來越多,外顯學習越來越少。由于缺乏機會活動、參與學習,在教學需要被動而抽象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坎貝爾認為,在課堂上,身體的活動使學生集中注意,通過身體的神經編碼—— 肌肉編碼學習能增強記憶。
因此,激發學生注意力是激發學習動機的第一要素。如何激發學習注意力?加德納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論中就非常強調運動智能的作用,他認為,運動智能是人類認知的基礎,因為它來源于我們體驗生活時所獲得的感官經驗。
在中職德育課堂中,筆者非常注意運用運動或游戲活動來構建與傳統教學不一樣的教學情境,從而吸引或者持續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矛盾”一課中,筆者以“心心相印”的拓展游戲來獲取學生的注意力。從二年級學生的能力而言,他們對哲學“矛盾”的概念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該游戲以及分享交流活動,獲取學生注意力只是一種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用自己切身的參與去感知:輸與贏、快與慢、合作與非合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相反相成的關系。這種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突破了“對立統一”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逐漸深入和時間的延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呈現下降的趨勢,筆者時刻運用不同的方式:以三分鐘為限度,或者以唱歌,或者以某種短時的運動短時間消除學生的疲倦,保持學生持續的學習力。在嚴肅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一兩次這類活躍課堂氛圍的活動,常常能為師生提供教學的樂趣和值得記憶的學習經驗。
通過一連串的“注意”策略的設計,實現了知覺喚醒、激發探究和獲得變化的目標。
第二,關于“關聯”建立策略
凱勒教授認為,所謂關聯,就是指教學要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在上述課例教學中,筆者通過關于生物鏈事例中動物間的聯系來論證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聯系與區別。通過使用與學生以往學習經驗相關的語言、事例、概念等,幫助學生把舊知識與新學習的知識整合起來,實現熟悉性策略。在作業布置環節,筆者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結合母親節的來臨,請學生撰寫“三行詩”,并在詩里適當呈現今天所學知識。用輕松、富有創意的方式充分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關聯能力。
還有,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關聯策略隨時都在運用。例如課例中《醫生給豬打脈》漫畫、《量體裁衣》動畫片以及《白馬非馬》的故事,實際上都是圍繞“矛盾特殊性”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知識,不斷為學生的學習培養“關聯”性思維。
實際上,小組合作學習從某種意義上看,都是為了建立人與人的連接:觀點的連接、動作的連接乃至思想的連接。這種連接,對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具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信心”策略的運用
中職生普遍對課堂學習尤其是知識性的學習缺乏信心,所以在教學中建立和保護學生持續性的學習信心尤為重要。在課例中,筆者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維持學生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情。在上面的課例中,筆者改革了德育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達到激發學習信心,維持注意力的持久性的目的。實際上,教學評價始終是教學有效性最終成敗關系的關鍵,對保證學生學習行為的發展與持續有著重要意義。為此,通過兼顧平等與開放原則,以學生學習興趣為激發點創設評價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生活德育”的理論,“合理需要的尊重與滿足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礎和原動力”。所以,在德育課要實現“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滿足”,除了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一定的評價方式獲得自身的尊重與滿足外,更重要的是讓他懂得將來入職后需要面對怎么樣的環境,以此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價值觀教育在“無痕”中進行。例如以撲克牌數字作為分數,每次課堂的小活動后讓學生隨機抽取撲克牌作為小組分數,每個月進行小計,對在分數上有優勢的組進行適當的鼓勵。可以說,抽取的撲克牌的數字作為分數,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欲望與參與動機,團隊合力積極挑戰各種學習情境的意識明顯增強。評價方式的改變也讓學生學會歸因:任何成功的獲得都是人生機遇、勤奮努力與團隊合作三者的結合,要學會坦然面對各種人生挑戰,并能持續保持積極的人生信念。“牌如人生”,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它在引導學生學會充滿信心地淡定面對生活的種種機遇與困境挑戰上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評價方式的改變,讓期望成功、挑戰情境和歸因方式等原則逐一得到實現。
第四,“滿意”策略的實現
模型中,滿意的策略就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學習的快樂,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滿足”。實際上,我們的教學常常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這個策略。如何實現“滿意”中的“自然結果”?相關理論認為,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一種模擬情境中運用新習得的知識或技能,這是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激發的重要手段。課例中,筆者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矛盾”的知識解答古代的各種成語,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哲學。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善、鼓勵的語言,以及輔之以“撲克牌”評價,對實現“積極的結果”和學生的公平感的產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按照“ARCS”的動機設計模型開展課堂教學的流程圖如下:
三、相關教學反思
強調通過動機模型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新經驗的積極行為,實現有效德育,就是為了讓學生從中自主探究、實踐應用,自己去感知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學會提出獨到的見解、設想與獨特的做法。在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同時,拓寬學科學習的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改善學生的行為與思維習慣、培養良好的職業品質和對人生的自信心。實際上,通過兩年教科研式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收獲了專業成長的同時,學生對每一堂德育課的熱切期盼以及學科知識的愉快獲得,是教師幸福的最大根源與動力。這也是中職學校德育課改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美]坎貝爾等著,王成全譯.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
[3]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美]斯騰伯格著,趙海燕譯.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習者[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美]理查德·I·阿倫茲,叢立新、馬力克·阿不力孜、張建橋譯.學會教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6]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趙志群,白濱.職業教育教師教學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8]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汪鳳炎.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