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玲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施中,教師要運用語文教材的鮮明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潛能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在實踐中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有利于促使他們實現主體化的發展,直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素質教育 教育方法
在小學課程體系中語文是最基礎的一門學科,在教材設置上、課程標準化的要求之上,全面貫穿了素質教育整個落實時期,故在素質教育實施中肩負著重責。只有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挖掘與實施系統化的訓練,才能培養學生掌控與運用其語文相關知識綜合能力,并以此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與教育總水平。
一、突出學生素質教育的主體性
素質教育的特點是:主體性、全面性、差異性和發展性。在諸多特點中,主體性是根本,是核心,是起決定作用的重要內因。就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而言,應著重培養學生熱愛并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學,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這種素質最終必須落實在每個學生已獲取知識、發展認識能力的問題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突出素質教育的主體性,發揮主導作用,真正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能否獲得全面進步和發展作為衡量語文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在語文課程的新標準修訂之后,更應傳承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在教學方面,不能丟棄一些好的傳統方法。在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時,要提升基礎知識與技能訓練的重視度,旨在實現求實與求活。在語文課堂中令學生感知文字帶來的美麗,整合其學習文字的技巧,需要借用優質的語言進行表述,將語言作品進行外化,逐漸形成獨立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不能將文章分解得過于零散,不應替代學生對文章作出理解。因此,教師務必對教材進行鉆研,感悟語文教材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與內涵,利用文章高尚的人物精神或品格感染學生,提升他們在人文方面的素養。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比其他學科更明顯和重要。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始終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既要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又要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充分挖掘,大力提倡在語文教學中的民主開放原則、成功快樂原則、激勵求異原則、發展個性原則等,這樣教師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所以,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調動不可小視。
二、培養學生對審美形成正確觀念
詩歌在語文中富有一定的意境,散文句式比較優美且具有韻味,而記敘文不僅有深意還有清晰的描述。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力與審美力。例如《鳥的天堂》在文章中,“堆”運用得比較生動,能夠形象描寫樹葉具有的形態;“明亮”則運用得比較精彩,能夠將景色繪制得更形象。這些詞語的運用學生應該更深入地鉆研與體會,從而感知到自然、語言類文字具有的美。例如:《桂林山水》應用了傳神的詞語,更講究句式的工整與參差,在其描繪山與水的段落之時,巧妙運用了相對工整與完美的排比句,閱讀時朗朗上口,山的“奇、秀、險”、水的“靜、清、綠”等特征描繪得形象與生動。學習該文章時,令學生回味優美的韻味及享受著美景的舒暢情懷。
三、激發學生情感的體驗
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真實進入描繪的情景,并感受作者創作之時寄托的思想與感情,以便和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感情上達到親情與生情的體會目的。教師在實施閱讀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獨特性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生在心靈、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思想上獲得啟發。語言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結尾處自然將桂林“靜、清、綠”的山水和“奇、秀、險”的山連在一起,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一幅山川秀美的畫卷。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對前面課文內容的理解,利用有聲語言以飽滿熱情進行富有表情的朗讀,從而把學生引入課文的藝術境界,這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大有裨益。另外,恰當運用無聲語言進行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可低估。如果一個教師只憑三寸不爛之舌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形態表情卻呆若木雞,那么,課堂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這樣的老師不能稱為血肉豐滿、感情豐富的好老師。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尊重的手勢,一雙鼓勵的目光,都猶如激發學生感情的一道強心劑,其作用將勝過千言和萬語。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應該著眼于對學生自覺能力的培養,令學生在語文閱讀和實踐之中進行獨立性思考,掌握讀書的技巧。這充分說明在語文教學中,閱讀享有重要的地位,年級較低的學生應該注意改掉在閱讀中較慢的語速,多閱讀一些帶有益處的文科類書籍,通過閱讀拓寬自我語文視野,令知識體系更豐富,學習別人在協作中的技巧,并積累詞句,將其運用至自我寫作之中。在語文學習之中預習比較重要,更是其閱讀教學的實施關鍵環節,它是教師在講課之前進行學習的重要階段,優勢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實現高效閱讀,就要先對課文進行閱讀,若學生在閱讀實現過程之中將難以理解之處記錄下來,則可作為課堂上重點聽講的內容;課后做好練習,在日常練習中彰顯預習的有效性,尤其是課后預留的作業題,例如:“做一做”、“練一練”,令練習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