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霞
摘 要: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主構建,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把握好以下五種關系:情境的形象直觀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的關系;情境的趣味性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情境的“生活味”和“數學味”之間的關系;情境的開放性和指向性之間的關系;情境的新穎性和實效性之間的關系。創設最佳教學情境,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主構建,一直是一線教師投身課改追求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然而,課堂教學中發現,一些教師對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創設的某些教學情境不夠恰當,不能較好地發揮情境應有的價值,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那么,怎樣創設情境才能使其真正發揮效能呢?以案例的形式就創設有效情境中應正確把握的幾種關系談一點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情境;關系
一、情境創設的形象直觀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的關系
【案例】五年級下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的模型,閉上眼睛摸一摸,睜開眼睛看一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有幾個頂點?(學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分析】
案例中的操作情境,如果用在小學低年級“認識物體”的教學中,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的體驗,使學生初步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簡單特點,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但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直觀性的操作情境,將會抑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高年級空間與圖形教學中,要逐步訓練學生眼前無物體,腦中有物體,培養空間想象能力。如上例,當教師提出長方體有幾個面的簡單問題時,學生腦中應構架出一個長方體模型,通過想象,再現,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的結論。只有當有些學生想象受阻時,才引導他們觀察長方體的實物,通過看一看、數一數的直觀操作來完成。
【思考】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思維特點,的確需要創設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但情境創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材料,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水平來確定。
二、情境創設的趣味性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案例】二年級上冊的“8的乘法口訣”
教師設計了一個應用鞏固的游戲情境——“舞大龍”。戴上威武的“大龍”頭飾的老師自己當“龍頭”,手里拿著許多口算卡片,“龍頭”舞到哪兒,就指定身邊的一位學生回答。回答對了,這位學生就可以拉著教師的衣服跟在后面做“龍身”,下一個學生則接著拉著前一個同學的衣服。“大龍”一直在教室里舞著,場面越來越大,氣氛越來越熱鬧。這時,我們發現拿到卡片的學生已經不再傾聽思考,而是交頭接耳,嬉戲玩鬧。沒有輪到的學生明顯分為兩種:一種在等待,另一種卻放棄了,“我才不稀罕呢!”
【分析】
以上教學情境符合低段孩子活潑好動的特點,練習活動很有趣,起初孩子們熱情高漲,都在傾聽思考,爭取加入游戲。但隨著活動的推進,活動變成只針對一小部分學生,大多學生沒有參與。從另一角度看,這一情景形式單一,耗時較長,效率不高,學生知識和計算技能的訓練不足,有的學生已注意力分散,產生了消極情緒,不易達成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
【思考】
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不僅要體現童趣,更關鍵的是要緊扣教學目標。應針對三維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創設情境,創設的情境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們不妨設計一些練一練、說一說、做一做、辨一辨、爭一爭等豐富多樣的情境,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情境創設更好地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三、情境創設的“生活味”和“數學味”之間的關系
【案例】一年級的“分類”
教師為了很好地引入分類知識,精心準備了琳瑯滿目的生活物品,儼然一個小型超市,讓學生進行物品分類。這節課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漲,教師也忙得不亦樂乎。
【分析】
學生一直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很踴躍地參與和投入,并能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解決現實問題。課堂的“效果”似乎很好,但是冷靜想一下,學生有沒有學習到相關的數學知識?有沒有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學生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已有的經驗水平上,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得到新的知識,課堂教學低效化。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每節課都這樣去準備肯定是極不現實的。生活情境的創設只是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一個輔助工具,若一味地突出數學知識的“生活味”,必定把數學本質化的“數學味”沖淡了。
【思考】
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化,增進孩子親近數學的積極情感。但我們必須明白:情境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我們創設的情境必須淡化過濃的生活味,把情境的數學味凸顯出來,切忌舍本逐末,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調和,創設“生活化”與“數學味”相結合的問題情境。
四、情境創設的開放性和指向性的關系
【案例】五年級下冊的“相遇問題”
開課先請兩位學生從教室的左右兩邊走到中間,模擬演示相遇問題。學生演示完后,老師問全班:“從剛才的演示情境中,你發現了什么?”生1:兩人走路,一人慢,一人快。生2:一人走的多,一人走的少。生3:他們邊走邊笑。生4:他們的態度不夠大方……
【分析】
教師安排此情節,主要是想由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數學現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和體會運動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面對面走),走完全程,直到“相遇”,初步感知相遇問題的特征。但這樣缺乏指向性的情境難免會導致學生漫無目的的回答。由此我想起了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的令人尷尬的局面:讓學生說從主題圖里看到了什么?學生說得天花亂墜,但沒有一個切中主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情境只注重了開放性,而指向性不明。就上述案例而言,不妨有針對性地演示,先讓兩學生分站兩地,在老師的指令下面對面同時出發,一直到走完全程,即(相遇),這樣分步驟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相遇問題的特征。
【思考】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等理念。這說明了數學課堂應該具備開放性,即,開放的教學環境、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思維方式。這決定了小學數學情境的創設應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聯系起來,增強數學的現實性。我們在關注情境的開放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它的指向性,所謂“形散神不散”以情境為依托,直指數學問題,通過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
五、情境創設的新穎性和實效性的關系
【案例】五年級上冊的“最小公倍數”
在最近一次的青年教師賽教活動中,一位教師執教“最小公倍數”一課。她為了體現情境的新穎性,創設了一個經典的故事情境:阿凡提的朋友是巴依老爺家的長工,巴依老爺是個吝嗇鬼,總想著拖欠工資刁難長工。他說:“我的賬房先生出去收賬每過2天回來一天,我的管家外出管理牧場,每上3天班回來一天,要管家和賬房先生都在家,才能發給你工資,你去等著吧。”這可難壞了長工,他找阿凡提出注意,阿凡提眼珠一轉,有辦法了,你們猜猜,阿凡提想到什么辦法了?問題拋出,學生都傻了,沒有一個回答的。這位教師就此打住,草草收場,趕緊轉入了下一環節。
【分析】
對老師而言,這是一個“舊”的故事情境,但對每一屆的學生而言,依然是一個新穎有趣,頗具挑戰性的故事情境。創設此情境,既可激趣激思,又可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性,理應是個不錯的設計。學生不會回答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讀懂故事情境中的數學信息,需要教師指點引導,而這位教師沒有及時發揮主導功能,致使很好的情境喪失了它應有的價值。這位教師不妨在這里做細做實,先引導學生弄懂故事情境承載的數學信息,然后提供日歷,讓學生動手分別圈出賬房先生和管家的在家日期,再引導發現是3的倍數和4的倍數,可以領工資的日子是3和4的公倍數……
【思考】
教學中,老師總是會挖空心思地創設一些新穎的情境,尤其是賽教課上。情境創設并不是越新穎越好,主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實效性,能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和欲望,能不能發揮情境的最大價值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總之,創設情境關注的焦點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這個情境本身是什么。情境創設應以合理選取情境材料為前提。以面向全體,符合學段特點為基礎,以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以激發數學問題意識為導向,以能否承載數學知識為標準。創設情境時,只有重視課程資源開發、緊扣教學目標、尋找“生活原型”并挖掘“數學味”,才能避免現存問題的重演,才能提高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李清秋.正確處理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幾個關系[J].校長閱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