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較為重要的內容,當前小學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課外閱讀則可以很好地達到這一目標。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養成隨時隨地閱讀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十分重要。對小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習慣
課外閱讀是學生課外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如何才能讓學生愛上課外閱讀,走進課外閱讀?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這樣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我粗淺地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可以使視野更加開闊,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對課內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加強,并且,通過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升,這樣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生認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所以,我們必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從小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二、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興趣
要想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采珠拾貝的興趣呢?可以嘗試以下幾點做法。
1.聽故事誘讀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而聽故事是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教師要充分掌握孩子的特點,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故事會給孩子們講一些童話故事,例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這些童話故事都十分形象生動,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使孩子們置身于童話的世界當中,但教師不要一次性地把故事講完,要在故事的關鍵處戛然而止,這樣孩子們聽得意猶未盡,就會十分想知道結果如何,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推薦孩子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故事書,自己找到故事的結局,并鼓勵孩子進行結局改編,在下次故事會的時候,將自己改編的結局與其他同學分享。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2.學課文時導讀
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范文,所選文章都十分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興趣濃進行學習的時候求知欲就會增長。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外閱讀圖書的推薦,讓他們感到書本知識遠不夠自己的需求,引導學生走進課外閱讀。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一課時,由于提前讓學生了解了許多歷史上身殘志堅的偉人的故事,所以上課時學生能夠侃侃而談,精彩的發言不時引來同學們陣陣掌聲。上完了《景陽岡》,對故事的結局我讓學生自由發問,我故意設置懸念:武松打死了老虎,兩腿酥軟,剛想歇息,忽聽得林中簌簌作響,又竄出幾條大蟲來。欲知后事如何,請同學們自己到《水滸傳》中去尋找答案,引導學生由解疑而去欣賞名著。
3.營造“書香”氛圍促讀
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可以達到促進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目的。我校在各班設立了“圖書角”,那兒有同學們捐來的書,有學校圖書室的書,有老師推薦書目的名字,也有讀書的名言警句。還巧妙地、不失時機地運用班級的墻報、手抄報、板報等出一些關于閱讀的知識,在課間師生共讀,品味欣賞,為學生營造一種濃郁的“書香”氛圍,仿佛置身于知識的海洋,自然會愛上課外閱讀。
三、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于漁。要想學生能夠保持長久的興趣,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指導和培養,使其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1.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
每天設精彩“10分鐘”,讓每個學生說說自己當天所看故事中或詩文中最感興趣、印象最深之處,可設小獎品累計加分的方式,這樣采取循序漸進、先扶后放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慢慢養成習慣,使其達到一天不讀便寢食難安的目的。
2.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閱讀時不僅要動腦還也要動手,學生要拿起筆在思考的過程中對重點進行標注,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同時,學生還要進行摘錄和做筆記,隨時隨地記錄下閱讀的心得和體會。當然,“動手”的方法習慣因人而異,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記筆記和用筆記的正確方法。例如,可剪貼、畫圖或圖文并茂、或談感受、做精典摘抄等,讓做筆記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一種方式,一種美的精神享受,而不是學生的負擔。
參考文獻:
[1]吳里.淺談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
[2]呂會溫.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之我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6).
[3]王洪蘭.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