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我們聾校教育教學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的價值觀、教學觀、評價觀都在重建和升華。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但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似乎也發生了變化。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看教師表情是否自然?手語是否準確熟練?語言是否精練標準?學生是否“動”起來等。這些外在現象已成為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主要標準。基于這種情況,筆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借此與同行商榷。
一、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和對教材的合理處理,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石”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者預先想要達到的結果,而教材是教學目標的依據。教學效果的好壞,離不開教者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分析、理解教材各章節、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把握每課時的重點和難點,并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地處理好教材,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預設。
本學期,我也深入到課堂聽過幾節校內公開課,不容樂觀的是教師對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住,學生在練習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整個教學過程很花哨,教師站在講臺上似乎想跳起來,講臺成了表演的舞臺,就連不會說話的聾生也跟著老師的“節拍”“舞動”起來。這些現象似乎表明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掌握如何呢,不言而喻。這種所謂“活躍”的課堂氣氛,過分強調課堂形式的完成,避開教材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理解、分析、運用,對教材的主干和主體知識如蜻蜓點水,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準,這樣的課堂談何價值取向?
二、合理利用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橋梁”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作為知識的引導者的教師,就是想盡辦法運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模式,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融洽,整個教學活動顯得有聲有色。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學方式,并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適不適合,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組織學生去探索、去討論、去研究有爭議、有價值的內容,不要動輒就讓學生自主學習、探討學習、分組學習,流于形式。結果表明,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老師對要討論的問題安排不妥,討論的問題不明確,沒有方向性,以至于學生在討論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的學生對照書本內容亂打指語,有的討論一些與問題無關的事。這樣的研究學習流于形式。美國教育學者嘎斯基認為:“從本質上講,探究學習是一種形式。”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對探究討論的內容有所選擇,并且老師還要隨時隨地進行正確指導,使探究學習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
三、富有教學特色,是良好教學效果的一個“亮點”
教學特色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自己的優點、特長,形成自己的特點與風格,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體現和點睛之筆。它直接影響著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但不是評價良好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往往在實際教學中,刻意注重了教學特色給課堂帶來的教學效果,或者說有意識地注重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這樣的教學效果是“精彩極了”還是“糟糕透了”?
在一次校內公開課教學活動中,有位老師用普校教材給聾生上了一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上課一開始,老師富有表情并帶著聾生有感情地通讀全文,想把聾生帶到故事情節中去,讀完課文,聾生一臉茫然,似乎“糟糕”透了,然而聽課的老師卻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真是所謂的“精彩”極了。授課老師依然激情高昂,接著講解整篇課文,概括這篇課文是講述了主人公寫了一首詩,得到父母不同的評價,分別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主人公在這樣不同評價的環境中成了一位詩人。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問一答的形式,聾生能夠“對答如流”,這樣一喜一悲的故事情節,師生之間配合得相當默契,就連在座的聽課老師也對這種情景贊嘆不已,真是“精彩極了”。然而,有些東西不得不反思、質疑,在聾校的語文教學中,常常遇到聾生對詞語難理解,寫句子顛三倒四等現象,很難現象聾生在課堂上有如此突出的現象,授課老師提出的問題連聽課老師還沒反應過來,聾生很快就反應過來,正確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評課的過程中,首先肯定了授課老師基本功相當扎實,能說會道,很有激情,站在不同角度去評價這節課,會有不同的結果。在普校,這節課可謂是“精彩極了”;而針對我們聾校似乎有種超越性的發展,應該根據聾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從聾生的角度去備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彩”極了。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考慮,把教學特色滲透到教學中去,教學效果才能更加出彩。
目前新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重心不再是看教師如何“演”,而是由學生的表現體現教者的教學水平;不是停留在強調用什么理念來指導教學,而是看教師是否真正實現了新課程理念。
參考文獻:
孫立娜.聾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