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玲
【摘 要】心理素質是人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步發生、發展起來。心理素質影響著人的行動、思維能力、成敗、人生高度以及人生命運。在幼兒階段,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幼兒時期培養的心理素質會影響幼兒的一生,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如何培養幼兒心理素質使之身心健康發展是現代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幼兒心理素質教育任重道遠,不僅需要幼兒教師的摸索和實踐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培養幼兒的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的成長。
【關鍵詞】學前幼兒;心理素質;培養
現代家庭結構大多呈現4+2+1的模式,這導致家庭里6個大人圍繞著1個小孩團團轉,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使孩子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家長對唯一的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由于現代城市封閉式的家庭以及獨生子女的環境,使孩子從小缺乏伙伴玩耍以及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這也容易導致不良的個性特征。心理學家總結到: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他的成長和發展,影響到他未來的成功。然而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同樣也一直受到忽視。于是,如何提高幼兒心理素質成為了一個刻不容緩的話題。下面就幼兒心理素質談幾點看法。
1 學前幼兒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1.1 抵抗挫折的能力低,害怕困難和失敗
主要表現在學前幼兒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低,缺乏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遇到問題就選擇放棄,不愿意向他人尋求幫助或者動手嘗試解決問題。
1.2 自私、任性、缺乏獨立的人格
主要表現在學前幼兒缺乏同情心、對他人漠不關心。情緒明顯、無所顧忌,要求別人必須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在對外交流中蠻橫,不講道理。不愿意獨立完成任務。
1.3 情緒抑郁、孤獨感重、自信心不足、容易膽怯
主要表現在幼兒不愿意與人交流,喜歡獨處。由于交流的缺乏容易形成孤僻、抑郁、不信任人等不良的個性特征。在老師以及外人面前縮頭縮腦,缺乏表現自己的勇氣。在活動當中表現出膽怯、信心不足、甚至不愿意參加的抵觸心理。
1.4 缺乏責任感以及集體意識
主要表現在犯了錯誤喜歡往別人身上推、責怪別人,沒有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容易以個人為中心、違反規則、喜歡攻擊他人。
2 學前幼兒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造成學前幼兒不健康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家長的溺愛。家長對幼兒的特殊照顧,幼兒在家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幼兒的欲望容易得到滿足,這些都行為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導致幼兒不懂得照顧別人,覺得自己就應該享有特別的權利,久而久之造成自私的性格。家長對幼兒過于愛護,不舍得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甚至于舍不得讓幼兒下步走路,樂于抱著睡,背著走,甘心當幼兒的代步工具。這導致了幼兒缺乏獨立、喪失自信、養成了依賴的心理。由于溺愛,家長對孩子包辦一切,不舍得孩子動手,孩子沒有機會嘗試,沒有經歷過挫折,導致遇到挫折不愿意面對。遇到事情的時候,家長不是用商量的態度,而是用祈求央告的口吻。當孩子遭遇不順心時,家長由于擔心孩子哭鬧會一味無條件的依從、遷就孩子。這些溺愛的行為是導致學前幼兒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因素。
2)現在的獨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并且居住在現代城市封閉式的家庭,同時家長擔心孩子安全,不愿意讓孩子外出,這些都讓幼兒缺少了和同伴以及社會接觸的機會。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直接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老人。這也容易導致孩子郁郁寡歡、壓抑、孤獨等性格。
3)當幼兒做錯事情時,有部分家長會以批評、諷刺以及羞辱等態度對待幼兒。有的家長喜歡在幼兒面前把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這些都容易導致幼兒產生內疚,膽怯、缺乏自信心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在幼兒時期幼兒的自控能力差,精神集中短暫,加之被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從未體驗過兄弟姐妹的互相照顧和謙讓,缺乏集體的生活讓幼兒進行嘗試和體驗。這些也容易導致幼兒缺乏責任感和集體意識。
3 培養學前幼兒健康心理素質的途徑
3.1 為學前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培養學前幼兒健康心理的首要條件。幼兒生活在歡悅、和睦的環境中會產生輕松、活潑和愉悅的心境。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包括豐富、安全、舒適衛生的物質環境,而且還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幼兒教師需要多給幼兒一些關心和愛護,比如:親切的呼喚、善意的微笑、贊許的目光。家長需要經常和幼兒進行溝通,而不是忙著工作把幼兒丟給老人和保姆。應和幼兒交朋友,陪著幼兒一起玩,讓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愛和溫暖。鼓勵幼兒走出去與同伴進行交往,讓他們玩得開心,消除孤獨感和抑郁。
3.2 樹立榜樣示范作用,影響孩子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電視、幼兒讀物中的角色,都是幼兒學習模仿的對象。對于幼兒,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事情,不管好壞,都會給幼兒留下印象,并且可能在他們的行為中反映出來。觀察和模仿也是幼兒進行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方式,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行為規范,給幼兒以良好的影響。教師在與同事或者幼兒交往中、家長在與人交往中都應該呈現出正面、積極、友善、關心、同情、獨立、自信和樂觀。天長地久這種美好無聲的教育就會給幼兒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相反如果行為粗暴、語言尖酸刻薄也會給幼兒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作為成年人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幼兒一個文明的榜樣。
3.3 利用角色扮演活動、觸動幼兒的心靈
角色扮演是指幼兒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再現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練習社會交往的技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同時角色扮演游戲能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對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想象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大有好處。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讓幼兒飾演父母,讓幼兒感受到做父母的辛苦。從而讓幼兒在生活中尊重父母、體諒父母和關心父母。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讓內向孤僻的幼兒扮演活潑開朗的角色,并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也這么做,從而讓幼兒變得更加的活潑開朗。同樣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教育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需要講禮貌、關心同情他人而不應該只想到自己。
3.4 贊揚和鼓勵幼兒,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幼兒專家說過“認可贊美和鼓勵,能使白癡變天才,否定批評和諷刺,可使天才成白癡。”在鼓勵中成長的幼兒可以學會自信,在贊揚中成長的幼兒學會自賞,在諷刺中成長的幼兒學會羞怯,在羞辱中成長的幼兒學會內疚。贊揚和鼓勵能使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保持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心。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對幼兒進行贊揚和鼓勵,善于發現幼兒的進步和成功,多用欣賞的眼神和語言告訴幼兒“你很能干!”。不要總是盯著幼兒做的不好或者不足的地方,習慣挑毛病,對幼兒否定和職責。
3.5 自信訓練、培養幼兒的勇氣
自信讓人擁有力量,自信讓人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自信讓人不服輸,自信讓人成功!然而許多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不自信的行為。比如,不敢跟陌生人說話。與同伴發生矛盾只會向家長哭訴,不敢獨自解決。不敢上臺表演等等。自信訓練就是認真對待幼兒的要求,給幼兒選擇的機會,不嘲笑幼兒,不要拿幼兒和其他人對比,鼓勵幼兒展示自己的特長并且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
3.6 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促進幼兒健康心理的成長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事業成功的關鍵,其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更應該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使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懂得謙讓、協調、信賴,懂得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互相愛護。為此在幼兒的生活中可以培養其規則意識,讓幼兒真正的意識到生活在集體之中就必須遵守集體的規則。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應該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當幼兒犯了錯誤時,一定要讓幼兒承擔因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幼兒損害了別人的東西,要讓幼兒道歉,而不是父母幫忙道歉,同時讓幼兒提出補救辦法,對造成的損失父母應堅持讓幼兒給予對方補償,讓孩子明白,誰造成的錯誤,就應該由誰負責。在集體生活中要讓幼兒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大家的利益,感受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增加了集體意識,培養合作精神,懂得在集體中約束自己的行為,有力的推動幼兒身心的發展。
幼兒階段年齡在三至七歲,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健康心理素質的教育有利于幼兒培養出愉快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和良好的品德,從而使幼兒健康的成長。同時幼兒健康心理素質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幼兒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偉云.淺談幼兒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藝術,2003(04).
[2]田華,李翠霞,陳學敏,任丘.淺談入學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J].中國科技縱橫,2010(22).
[3]王慧群.淺談幼兒心理素質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0(S2).
[4]沈文君.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05).
[5]江暉.淺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5).
[6]馬建強.追尋近代教育大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6.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