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興
【摘 要】今天的中國正處于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型期,政府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使得政治體制適應人民群眾的要求,即是要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轉型期的中國自由主義與政府善治之間存在某種沖突,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要在自由主義與善治之間尋求平衡,達到中國特色自由觀下的善治。
【關鍵詞】轉型期;公共管理;善治;自由觀
中國的發展進程中,二十世紀是個非常關鍵社會轉型期,我們也清楚的看到當時中國的現狀,由于中國的社會轉型缺乏需要的民族獨立,導致中國社會轉型表現出一種焦灼的狀態。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探索實現社會轉型的制度,大膽的將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通過對歐美國家社會制度進行對比研究,取其精華,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設計上進行了科學的判斷。但是,就目前而言,效果并不明顯,還要不斷探索并加以完善。
一、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自由主義
新公共管理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這種興于上世紀70年代末歐美各國的新潮理論和實踐,旨在克服政府面臨的管理危機和信任危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合法性,至今方興未艾。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公共選擇理論,還是新制度經濟學,都被認為是對經濟學中有限政府理論的回應,它們與其它幾個學派共同形成了新自由主義的潮流。[1]
二、我國轉型期的善治與自由主義的沖突
在我國,政府是制度變遷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國家往往會用經濟增長率來衡量制度變遷效果。[2]但是,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經濟增長不等于自由,前者對后者的推動并不具有絕對作用。政策問題并不是自由放任與政府干預的問題。[3]
如果僅僅以消極自由主義的價值取向為指導,政府為善的制度的建立提供服務的能力必然會受到限制。由于缺乏實現個人自由的制度環境,既無法實現個人實質的自由,政府的公益性也會受到威脅。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型期國家的政府改革來說,要達到一種平衡尤為重要,那就是在實現公民自由和提高政府效能間達成平衡可以轉化為公民自由能力的增強和政治制度框架建設間的并進。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特色自由觀
我國政府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制度不足及由此引起的政府低效。不同的政權無須接近于任何理想類型,實際上他們也不可能接近,以不同方式解決最基本權利之間及內部的沖突的最低限度的合法政權都是合理的,極端的自由主義和極端的集權主義同樣屬于學理和實踐中的偏執。[4] 我國當前的政府改革必須要有一個高度的認識。認識的結果就應該是通過建立合理的制度來提高公民的自由能力,使公民有能力逃避政府理性構建主義的潛在威脅,這樣的自由能力的增強反過來還能對公共政策施加影響,并且可以弘揚人的自身價值,從而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結 語
政府治理模式改革已經勢不可擋,在新公共理論視角下探討轉型期我國公共管理模式改革,可以使善治成為政府治理的理念,使保障公民自由成為政府治理的價值取向。有利于保護公民的人權,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傊?,這對于轉型期中國的社會治理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作者單位:貴州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 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編譯.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G].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0:9.
[2] [澳]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彭和平,周明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10.
[3] C. Hood. A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Reasons [J]. Public Administration,spring,1991 ( 69 ):3-19.
[4] 陳振明主編.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