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摘 要】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娛樂等活動產生大量數據,將此進行統籌融合建立“高校綜合指揮平臺”,通過一定的軟件和云計算,對數據庫的條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形成各種有價值的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在“大數據流程化管理機制”下,按照高校有關部門的權限和責任,進行自動性流轉,接受流轉預警信息的部門開展工作,針對接受預警有疑問或分歧的部門,可以申請復議,由“綜合指揮平臺”進行人工指揮和調度;同時,建立“大數據流程化管理機制”,對所有接受預警信息、處理預警信息的部門進行記錄、評估和監督。最終實現高校大學生管理的“流程化、全自動“大數據管理模式。
【關鍵詞】問題學生;大數據;流程化;管理機制
隨著電子化、虛擬化、信息化、數據化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邁入大數據時代,這些大數據除了擁有經濟商業價值,也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作為引領時代發展的高校,更應該勇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把大數據的管理模式運用到學生管理當中,特別是大數據的優勢應用到“問題學生”的管理中,建立“大數據研判流程化管理機制”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問題學生”概念的界定及特點
1.“問題學生”
對“問題學生”的界定已經有了廣泛的探討:楊懷甫在《對當代問題大學生個性缺漏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來看,問題學生是指在思維模式、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方面與眾不同,他們大都不被學校、同學和社會所認同。”薛浩在《高校“問題學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問題學生就是指學業、行為、心理、生理和情緒上存在著偏差與不足,并需要他人幫助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我們可以看到問題學生是指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由于外在的和內在的刺激引起個體性格發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維等方面存在心理障礙或個體可能表現出問題行為的學生。
2.“問題學生”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學習不努力
個別學生放松了對學習的要求,認為大學應該彌補一下高中時辛苦的勞累,盡量的玩一玩,放松放松;有的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還以“知識不如能力”為借口放松對學習的要求,導致出現不學、逃學、厭學、棄學等不良現象。
心理亞健康
由于在學習、競爭、交際等方面出現的不適應,導致出現自卑、焦慮、孤獨、憂郁等不良的心理狀態。在此狀態下,可能會失去對生活的信心,甚至走向自絕生命的路途。
觀念不正確
問題學生往往過分強調個人利益,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觀念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偏差,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行為易極端
問題學生往往模仿社會不良行為,盲目崇拜,情感不易控制,情緒波動大、法制觀念不強、紀律意識淡薄,當受到刺激時,容易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3.問題學生的不良后果
如果對問題學生不加以正確地教育、引導和轉化,將直接影響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校園的有序管理。學生自殺事件頻發、違法案件增多、心理障礙率上升等,嚴重影響校園管理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
二、大數據應用問題學生管理的必要性
1.學生行為從現實性到虛擬性發展的需求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許多有關學生“現實性的活動”逐漸被“網絡行為”所代替,開始由傳統的現實性向網絡數據化轉變,表現如下。
(1)聊天軟件的普及和應用。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的微信群、QQ群,開始取代現實性的“學習交流、意見溝通、通知下達、文件傳輸”等。
(2)校園一卡通的普及和應用。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和生活,許多學校建立了“一卡通”,一張卡可以去閱覽室看書、圖書館借書、餐廳就餐、超市購物、宿舍出入、學生證明等功能。“一卡通”記錄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軌跡。
(3)校園網絡普及和應用。隨著網絡功能的發達,學生們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在網上進行學習、休閑、購物、娛樂、交友,而這些是否科學、是否適度、是否健康都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
這些網絡虛擬化的數據,以電子痕跡的形式存在于網絡空間,如果學校不及時搜集或掌握這些信息,就會失去對學生進行正確研判的機會,從而不能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管理。
2.學校管理從經驗型到情報型過度的需求
(1)經驗型管理的滯后。高校管理主要依靠經驗式管理,憑借有經驗的輔導員和學校管理人員,以往案例作為參考,對新發生的事件進行處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如果再憑借經驗型的管理方法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2)情報型管理的優勢。新形勢下,學生出現的問題往往只憑借觀察積累的數據很難解決問題,但這些問題學生往往會以大數據的形式留下痕跡,學校管理人員就可以把這些“數據痕跡”作為解決問題進行參考,確保對癥下藥,避免頭疼醫腳的錯誤方法,確保有效解決問題。
3.突發事件從倒逼式到預警式轉變的需求
(1)倒逼式處理的被動性。由于輔導員和學校管理人員,只靠觀察等傳統式的信息搜集,不能及時對問題學生進行預防和處理,往往等到學生矛盾激化,甚至突發事件發生后,學校才進行被動處理,常常因為事件的突發性、緊急性;事件協調的不及時性、不科學性,不但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反而會使事件惡化造成不良影響。
(2)預警式處理的主動性。利用學生行為留下的大數據痕跡,統籌重點數據,進行綜合研判,針對高危的問題學生,進行管理預警,提前針對問題學生開展幫扶工作,防火勝于救火,把學生的困惑和憂慮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事件發生后的倉促補救。
三、建立問題學生大數據研判流程化管理機制
1.建立學生大數據自動融合機制
建立學生大數據管理機制,數據量的充分融合是機制運轉的前提條件,根據技術和權限的客觀限制,學校可以先把校級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融合,根據法律的授權和社會合作逐步擴展數據庫的資源。
融合學校資源。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根據自身管理特點,最大限度辦理學生生活學習一卡通,盡量讓學生學習、生活的行為留下電子痕跡,如把圖書館門禁卡、宿舍門禁卡、餐廳卡、超市卡等融合一卡通,同時把學生瀏覽網頁記錄、考試成績數據、獲獎記錄、老師評價、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等學生行為數據記錄融入數據庫。
融合社會資源。在學校資源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與社會合作,提升數據資源擴展的能力。特別是加強與學校關系密切單位的聯系,如與銀行、公交公司的合作,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資源共享,加大問題學生不良信息的搜集。
2.建立學生重點數據自動研判流轉機制
在學生數據資源庫整合的基礎上,設計“綜合研判評估軟件”,通過軟件進行處理運算和評估。根據預警級別研判出:高危、低危、關注,根據處理權限責任分配:輔導員、學生處、心理咨詢中心、資助管理部門等。根據研判結果,由系統根據規定自主流轉給權限和責任人,根據需要可以明確第一責任人和第二責任人,同時明確責任分管校領導,確保問題學生得到有效處理和幫扶。
3.建立問題學生處理監督、評估機制
為保證流轉的問題學生得到及時、有效的幫扶和處理,系統根據問題學生的高危程度、生成處理時間,要求責任人要圍繞問題學生開展的工作方法和效果進行及時反饋,系統會對處理不及時、處理不科學的責任人進行提醒和警告,督促責任人進行幫扶和管理。對有重大問題需要請示領導的,可以在系統內進行請示。
4.建立學生大數據隱私保障機制
在大數據運行的基礎上,要切實保護好學生的隱私,設置權限,制定制度,明確責任,杜絕一切違反制度,查閱學生隱私和生活軌跡的違規行為。對查閱學生數據軌跡的要登錄權限人的賬號和密碼,系統進行記錄存檔,一旦發生侵犯學生隱私的違法犯罪行為,可以作為線索進行追查,切實保護好學生的隱私。(作者單位:貴陽中醫學院學生處)
參考文獻:
[1]陳燦芬.高校問題學生解讀[J].社會科學家,2009(12)
[2]單輝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08)
[3]張梅芬.對高校問題教育管理預警機制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