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楊軍 王立平 伍紅澤
【摘 要】針對多水源樹枝狀供水管網的局部缺水問題,本文通過水力計算和現場測試分析驗證缺水原因,探討了多水源樹枝狀供水管網的水量分配與管網布置的關系,管網改進后保障了用戶用水。
【關鍵詞】多水源樹枝狀供水管網;局部缺水;分析;思考
1.管網概況
管網是在原管井管線的基礎上陸續建設形成,目前以大口徑井水源為主水源,和4口管井地下水源互補聯合供水,呈樹枝狀,地形落差最高達20多米(管網圖如下圖,括號內數據為用戶日平均需水量);已運行近二十年,大口徑井過濾能力下降,水質變差,設備設施老化,管道耐壓能力下降,穿孔頻繁,經技術核定,大口井泵站采用變頻恒壓供水方式,運行壓力控制在0.5MPa左右。
2.局部缺水現象
2003年,隨著原油開采任務的增長,用戶需水量上升。2004年3月,一區出現用水緊張現象。為保證原油生產,2004年5月,改造一區供水管線,將DN150管線更換為DN200管線;改造后,一區供水正常,再沒有出現過缺水情況。2005年10月進入用水高峰期,零區開始用水緊張。
3. 水力計算分析
以泵站出水壓力0.55MPa為例。應用水力學中的長距離輸水管計算公式:總水頭差△H=沿程水頭損失hf 進行逐級核算。因管網水質條件惡劣,采用海根——威廉姆公式進行水力計算。過程如下:
3.1計算分枝點3的總水頭
對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的舊管道,取C=60,由海根——威廉姆公式得出hf4-3=0.21m
故,H3=H4-hf4-3=(101.5+55)-0.21=156.29m
3.2計算分枝點2的總水頭,求出零區和一區的流量分配值
為簡化計算,不考慮二區用水。按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計算。
3.2.1最有利情況一:假定在分枝點3按對零區和一區最有利的理想狀況分配流量,即按零區和一區的最大需水量分配流量,則Q3-2=80+60=140 m3/h =0.039m3/s
同理,求得,hf3-2=10.18m
故,H2=H3-hf3-2=146.11m
由管網圖,可以看出,泵站到零區的管線轉角很多,局部損失大。因此,不能忽略它的影響,取經驗估算法的最大值百分數15%。再由海根——威廉姆公式得,
……….①
一區管線改造前,為DN150的舊管線,取C1= C0=C=60;一區管線改造后,為DN200的新管線,取C1= 80;
由算式①,得出一區管線改造前,一區管線改造后
據此,按照求得的流量分配比值,由流體運動連續性原理,得零區和一區的流量分配值。圖示如下。
3.2.2最不利情況二:假定DN400管線按二區和五區的最大需水量分配流量,則Q*3-2=280 -(80+60+20)=120 m3/h =0.033m3/s (出水壓力保持在0.55Mpa,泵站出水量280 m3/h。)
同理,由海根——威廉姆公式得,h*f3-2=7.47m
故,H*2=H3-h*f3-2=148.82m
同理,由公式①得出在此種總供水量分配前提下的流量分配比值:
一區管線改造前為,一區管線改造后為,
據此,按照求得的流量分配比值,由流體運動連續性原理,得零區和一區的流量分配值。圖示如下。
3.3水力計算結果:
一區更換管線前,只有達到情況一的條件,零區和一區的流量分配才能恰好滿足二者使用需要;若二區用水,勢必造成一區用水緊張。一區更換管線后,對一區和零區水量影響明顯,一區增加了39%,零區下降了51%;在總來水量最多140 m3/h的前提下,只能滿足一區用水需要,無法滿足零區需要。
4.零區和一區缺水原因
根據水力分析結果,綜合水網現狀,得出以下結論:
4.1系統本身調節能力差。水網是多水源的樹枝狀管網,管路布置不均衡,而且泵站與管井地形落差達20米,并聯運行時,泵站出水阻力必然增加,主要水源---泵站的產水量就會下降,致使系統總水量增長受限。
4.2總用水量增加,系統富余水量減少,造成系統整體調節能力下降。
4.3管網局部改造缺乏系統的考慮,造成改造不合理。一區管線改造后,在不利情況下供水量仍然略微大于用水量,加劇了零區的缺水。
4.4運行壓力偏低,主干線流量小,流速低(最高在0.57~0.81 m/s之間),接近正常水質時要求的最低流速0.6m/s),雜物容易沉積在管中,加速管道於塞,增大水頭損失。
5. 現場測試驗證
5.1測試情況
2005年12月,測試人員對零區進行了實地的流量測試。使用儀器:便攜式超聲波流量計;測試條件:一區停止用水,其他用戶極少量用水。現場測試數據見下表:
5.2測試分析
5.2.1由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可以看出,采用泵站水泵單機供水方式,在變頻器作用下,提高泵站出水壓力,泵站排量和零區流量同步增長,增長幅度基本一致。
5.2.2對比方案三與方案四和方案五,發現:在泵站出水壓力相同的條件下,開啟古城管井后,雖然總供水量增加,但是泵站2#泵排量與單機供水時相比下降明顯,下降28.57%,并且零區流量的增長十分微弱,僅僅增加了4.2%。
5.3測試結論
對于多水源樹枝狀管網,并聯運行時,水源間的相互干擾較大。
6.實施對策及效果
主要對策是局部改造管網,從主管線(點0附近)上單獨連接一條供應零區的供水管線。根據用戶用水量的變換,適時切換水源,同時調節分段閥門(2井附近)的開啟度。新建一口管井(產水量15m3/h)。對策實施后,系統能保證用戶正常用水。
7.多水源樹枝狀供水管網的思考
7.1多水源枝狀供水管網的布置應盡可能的使產、用水量分布比例相匹配,增強系統本身的調節能力。
7.2多水源管網水泵機組的選型應綜合整個管網的布局、各水源水位、地形高差等因素,整體匹配,盡可能的消減各水源間的相互干擾,使并聯運行效果最優。
7.3地形高差大的管網,運行中應合理切換水源,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減少其負面影響。
7.4管網局部改造時考慮要系統、全面,以減少對其他分支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楊欽 嚴煦世:給水排水工程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鄭玲(1969.3- )女 畢業于揚州工學院給水排水專業 現任河南石油勘探局水電廠給排水副主任師 給排水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