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加恩
摘要:當前在齊文化建設中,要發揮齊文化資源的作用,使之更好地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大力普及齊文化,了解齊文化的內涵、特征,才能對齊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齊文化能發揚光大、適應歷史發展的要求,應運發展,逐步走向繁榮,成為弘揚文化傳統、促進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齊文化;普及;傳承
一、齊文化的現狀
首先,對齊文化的認知度較低。
山東是齊魯文化發源地,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說起齊魯文化,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魯文化,對齊文化卻知之甚少。學術界只講魯文化而不講齊文化,或者講魯文化多,講齊文化少,這樣就把齊文化湮沒在魯文化之中,抹平了它的鮮明個性,淡化了它博大精深的內涵。
其次,齊文化文獻資料的利用率較低。
齊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如《管子》、《晏子春秋》、《六韜》、《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考工記》、稷下諸子書等;同時,幾年來齊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出版了《齊文化叢書》、《孫子集成》、《齊文化概論》等有影響、有分量的專著33套、部,計59卷,96冊;但如此豐富的文獻資料,多因讀者少,借閱率較低,印刷數量很少,大多數“高束焉,庋藏焉”,研究工作者既不知藏在何處,也不知如何借閱。
第三,齊文化豐富的歷史遺跡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
目前,反映齊文化發展歷程的這些珍貴歷史遺跡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參觀旅游的人員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一是這些歷史文化遺跡開發程度不夠深;二是宣傳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較低;三是相關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歷史遺跡的進一步開發。
二、齊文化的普及
(一)加大齊文化的宣傳力度
當前,在齊文化宣傳方面,盡管創辦了《管子學刊》和《齊文化》等專業刊物,并先后組織召開了稷下學討論會、齊文化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等十幾次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交流活動,為齊文化研究提供了交流爭鳴的平臺。但面向的多是專家學者,做的只是政策性、學術性的東西。嚴肅性、學術性的東西多,面向基層群眾的,適合群眾口味的、大眾化的、通俗性的、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媒介過少;因此,要真正提高齊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發揚光大,就應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各種手段加大齊文化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民眾了解齊文化,感受齊文化,從而使齊文化能夠得到傳承。
(二)大力研究和挖掘利用齊文化輝煌成就
齊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址、遺跡、文物、勝景,如齊都臨淄故城遺址、春秋車馬坑、殉馬坑、孔子聞韶處、齊長城遺址、大武漢墓、陶器、銅器、玉器等等。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有效加以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旅游事業,使游客能在游玩的同時,不知不覺感受到齊文化的輝煌成就,體會到齊文化處處閃爍的智慧火花。同時,加大齊文化藝術化的研究和開發,發動一批有志趣、有能力、有擔當的藝術家積極創作齊文化題材的歌曲、舞蹈、戲劇、小品,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齊文化題材文藝展演、比賽、評獎,激發群眾參與齊文化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在更大范圍上實現齊文化的普及。
三、齊文化的傳承
(一)尊重齊文化的核心價值
齊文化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尚變革、重開放、崇務實、尚法制、兼容并包等鮮明特點。要更加有有效地傳播齊文化,必須尊重齊文化,因為,只有尊重齊文化,才可能認真研究齊文化,才能認識到齊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對當今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也只有尊重齊文化,齊文化才能得到傳承。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主體、核心、精華,齊文化又是齊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齊文化是一種崇尚改革開放、追求務實創新、主張以智取勝的先進文化。盡管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因素,齊文化作為一種獨立形態的文化已不復存在,它與魯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干,并融合于統一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但齊文化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周邊文化的優秀因素,同時,作為一種地方文化,也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二)齊文化傳承重在內容上的創新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淀,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只有深入學習齊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齊文化,在深入了解傳統齊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齊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傳統齊文化內容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注意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精髓,以求同存異為原則,大力學習、吸納外來文化的積極先進內容,充實發展傳統齊文化,使齊文化不僅與整個中國文化同步發展進步,更要讓充分體現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保護文化載體,重視典籍的整理
傳統文化傳承需要我們對優秀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對文化遺存,對傳統的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知識技能、節日慶典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現保護。這就是說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我們也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規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夠有保障地進行。因此,齊文化的傳承,一方面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