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吳忠華++魯珺瑛
摘 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是黨和國家對我國大學發展的方向定位,是時代發展對大學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大學自身發展的路徑選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全面提升辦學水平、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特色;辦學方向;價值觀導向;人才培養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是黨和國家對我國大學發展的方向定位,是時代發展對大學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大學自身發展的路徑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上專門批示: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校肩負的重大任務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是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認真把握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對我國大學沿著正確的辦學方向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緊緊抓住以下幾方面工作。
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我國高校的根本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既是我國大學的價值屬性,也是政治屬性。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而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把握兩方面:
一是政治方向。所謂辦學的政治方向,是指在辦學思想、辦學制度、辦學道路和辦學目標等方面要具有中國特色,與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大學有根本區別。主要體現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辦學制度上,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制度;在辦學道路上,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立德樹人各項工作,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之路;在辦學目標上,堅持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己任。如果不講、不顧或者脫離、忽視、淡化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把社會主義大學與資本主義大學的建設目標混同起來,那就不可能在辦學方向問題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原則性的錯誤和偏差。
二是服務方向。教育是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制度、不能不適應一定的社會需要而孤立存在的。高校向來都承擔著傳承知識與培養人才的基本使命,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則應該將自身的基本使命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它應當扎根于中國的土地,既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繼承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滿足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借鑒外國高等教育的有益經驗,吸收世界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促進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但必須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必須經過咀嚼、消化,使之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無論是照搬照抄西方大學的模式,還是不加分析地沿襲舊中國的教育傳統,搞形式主義、教條主義,都不可能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都一定會在辦學的問題上迷失方向。
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必然要求,更是根本保證。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校情發生深刻變化,如果高校黨建工作抓得不緊、不力,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能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就會衰弱,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會弱化,高校改革發展就會失去方向,我們培養的可能就不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這樣的人培養得越多,對社會主義的鞏固發展可能就越不利,培養的人的專業水平越高,可能對社會主義的破壞性就越大。因此,高校要始終圍繞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目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把黨對高校的領導落實到把好辦學方向、深化綜合改革、推進依法治校、促進內涵發展的全過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
具體來講,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主要體現在黨委、黨組織和黨員三方面作用的發揮。黨委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在深化綜合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大學制度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設善于治校理教、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高素質領導班子,不斷提高領導班子的科學辦學、民主辦學、依法辦學的能力和水平。黨組織方面,要充分發揮院(系)黨組織保證監督作用,統籌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夯實黨在高校的組織基礎。抓好黨內政治生活這個基礎,解決基層黨內生活平淡化、隨意化、庸俗化的問題;抓好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這個重點,建立健全符合高校特點的服務體系,真正把服務落到實處;抓好黨支部這個薄弱環節,優化設置黨支部,強化校、院、系三級抓支部的責任,配齊選強支部書記。黨員方面,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敢于擔當。不斷提高黨員的發展質量,加大在青年教師中發展黨員的力度,在保證學生黨員數量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生黨員的質量,分層次建設好高校黨校,加大黨務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力度等。只有堅持黨委、黨組織、黨員三方面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黨對高校的領導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矢志不渝地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敢于擔當克難,有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有明確奮斗目標,自覺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奮斗的新一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高校必須始終把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擺在重要位置,必須矢志不渝地強化思想引領,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旗幟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學科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一是必須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通過堅持不懈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endprint
二是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教育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文化教育的靈魂,立德樹人必須首先解決好靈魂問題。只有自覺地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認定并牢固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在靈魂深處扎根。我們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三是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創新。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解讀中國的發展、提煉中國的經驗、觀察世界的變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到指導思想不動搖,話語體系不能亂,中國立場不能丟。從而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巨大熱情。
持之以恒地全面提升辦學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既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上全面提升水平。
對于高校來說,人才培養工作就是中心、就是大局。高校各項工作都必須緊密圍繞這個中心,服務好這個大局。高校的學生,是祖國未來各條戰線上的生力軍,是黨和國家各級領導骨干的后備力量。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能否很好地肩負起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是評判大學辦得是否成功的根本標準。
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建設必須加強科學研究,重視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重視以人才培養為基點進行科學研究。重視解決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促進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
大學是社會的重要組成要素,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在不斷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大學的辦學實力。一方面,大學面向社會,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通過“政產學研”結合等模式,達成雙邊或多邊合作伙伴關系,將大學的知識和智力資源直接迅速地轉化為社會實踐或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大學也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碰撞、激發創造性思維火花,并從社會各方面汲取文化營養,獲得發展所需的基本物質條件,進而不斷完善辦學條件,推動大學自身的改革和發展。
大學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對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越來越突出。能否有效傳承和創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的競爭力和創造力。大學不僅要繼承傳統文化,更要推動文化創新、創造和傳播先進文化;不僅要研究回答思想理論問題,更要研究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核心工作,大學的文化傳承創新最終要體現在育人上,即培養大批能有效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高素質人才,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所肩負的重要任務。
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
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所高校的制度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改革是動力,依法依規治校是保證。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大學制度,既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的具體舉措,也是適應大學未來發展趨勢,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提高辦學效益、激發辦學活力的根本要求。
一是堅持依法治校。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高校發展的指示精神和法律法規,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大學章程的落實力度,加強規范管理,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健全師生權利保障機制,夯實做好學校工作的法律基礎。
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斷完善學校黨委全委會及其常委會議事規則、決策程序,進一步健全完善各二級單位黨政聯席會議制度,規范二級單位內部的“三重一大”事項有關決策制度,確保在學校各個層面都能夠嚴格按制度辦事、按制度管人。
三是加強和改進學校內部管理。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學校,強化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風險管控。一方面,要落實高校學術委員會規程,科學劃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充分發揮教授治學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落實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和高校信息公開辦法,發揮工會、教代會、學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中的作用,保護師生切身利益,調動他們參與學校改革發展的積極性。
四是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把握教育規律和現代管理理念,強化責任擔當和改革創新,努力提升統籌改革發展、引領思想文化、駕馭復雜局面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斷提高辦學治校的水平。
五是必須堅持從嚴治黨。第一,必須重點抓好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第二,必須嚴管黨員干部隊伍,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的全過程,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把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落到實處;第三,必須嚴抓黨群干群關系,從堅決整肅“四風”入手,著力解決一些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為師生服務的實效來檢驗活動的成果;第四,必須嚴格黨內法規制度,要以嚴格的制度來約束權力,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第五,必須嚴懲各類腐敗分子,嚴厲查處高校里各種腐敗現象,既沒有“特區”,也沒有“禁區”。
參考文獻:
[1]王亞杰.關于行業特色型大學建設的幾點思考和建議[J].中國高教研究, 2009(3).
[2]李元元.試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特征[J].中國高等教育,2015(24).
[3]梅榮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是高校建設的根本目標[J].紅旗文稿,2015(3).endprint